第B2版:文摘

鲤鱼在东西方的溯游之路

  鲤鱼,比我们人类来到这个星球上早了很多年。在种植、养殖与族群迁徙的过程中,人类不自觉地将鲤鱼带往了世界各地,继而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所到之处的环境、饮食和社会文化。
最早被饲养驯化的鱼类
  距今4.9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水生脊椎动物——鱼出现在海洋里,之后的鸟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都从鱼类进化而来,现存的脊椎动物中鱼类比例占到一半以上。
  按1735年动植物学家卡尔·林奈在《自然系统》一书里的分类,鲤鱼所在的鲤形目是现生淡水鱼排名第三的类群(前两名分别是鲈形目与鲇形目),其下有2660个物种,分为279属5科,而鲤科属于鲤形目中最大的一科,同时也位居中国淡水鱼类科属种类第一(约140属,超过600种)。鲤科即通常意义上的鲤鱼,鲤形目鲤科鲤属下的鲤是最狭义的鲤鱼,背灰黑、腹银白,网纹状的鳞片覆盖锥形体侧,正是传说中“鲤鱼跳龙门”的那一族。
  作为淡水鱼类,大部分鲤鱼生活在内陆水体中,江河、湖泊、水库等水流缓慢水草丰茂的地方常常可见其踪迹。杂食属性的鲤鱼涉猎广泛,无论浮游小鱼小虾,抑或水草绿藻虫豸,都逃不开它们进化而来的一张阔嘴。强大的生命力帮助鲤鱼在地球上生存了数亿年,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衍生出鲤鱼的万千形态,从体长可达2米的犬梭鲃,到体长仅有12毫米的小鱼丹,都属于鲤科。
  凭借超乎人类想象的生命力,鲤鱼成为了当今世界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类淡水鱼。可以说,亚欧大陆除了北极圈,非洲大陆除了撒哈拉沙漠,包括美洲和澳洲在内的各大洲淡水水域都有鲤鱼在游弋。适应力超群、生长迅速的鲤鱼顺理成章与人类早早结缘。公元前4000年,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新月地带,苏美尔人的神庙里就修建了鱼塘。在那之后,亚述人也有过人工养殖鱼类的经历,他们还将鱼的形象描绘在钱币上,正如之后的古埃及人将养鱼和钓鱼等活动描绘在壁画上一样。
  在东方,鲤鱼被普遍认为是最早被饲养驯化的鱼类。中国对鲤鱼的驯养大约始于殷商末期至西周初期。有关鲤科鱼类的最早文字记载出现在《诗经》里:“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河之鲤,就是我国最早的养殖鲤鱼——黄河鲤鱼。春秋末年时,范蠡写就的《养鲤经》是中国最早的养鱼著作。有趣的是,书里还把养鱼作为发家致富的首位要术:“夫治生之术有五,水畜第一。”除了《养鲤经》,有关鲤鱼的史料记载还广泛见于《尔雅》《山海经》《说文解字》等众多古籍与地方志里。
  差不多与我国同一时期,西方的古罗马人也开始了人工饲养鲤鱼,将其作为蛋白质的来源。罗马人马尔库斯·泰尔穆斯·瓦罗(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27年)曾在《论田间事物》一书中描述了两种功能迥异的人工鱼塘:一种是淡水鱼塘,用于普通的渔业养殖;另一种是咸水池塘(里面灌充海水),用来养殖颜色多彩的鱼类专供贵族们观赏。
鲤鱼崇拜盛行在东方
  虽然东西方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开启了鲤鱼的人工饲养之路,但之后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导致鲤鱼在两边的地位也大不相同。
  先从东方的鲤鱼崇拜说起。鲤鱼易于饲养、生长迅速、繁殖力强、寿命又长,种种因素构成了东方特有的鲤鱼崇拜文化。这种文化一路追溯的话,最早可以回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在中国出土的众多遗址上,都能见到陶器或石器上刻有鱼纹,数量之多,几乎占据了早期文化图腾的半壁江山。我国古代文化沿袭了将鲤鱼作为鱼中之王的崇拜——“鲤,最为鱼之主”,“鲤,鱼之贵者”。《尔雅·释鱼》也以鲤鱼开篇,再介绍其他鱼类。或许因为鲤鱼的人工饲养起源于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流域,黄河鲤鱼曾为专供皇族享有的食物。虽然之后人口南迁,江南一带的农业开发扩大了中国古代渔业养殖的种类范围,但重鲤的文化习俗却从未中断,最终汇聚成了共同的民族文化。
  时至今日,很多地方的民俗工艺品、春联年画、剪纸窗花上都能见到鲤鱼这种“祥瑞”的符号。不只民间,古代宫廷中也十分流行鲤鱼崇拜。唐代之后官员们象征身份的“鱼符”,采用的就是鲤鱼的外形。逆流而上的鲤鱼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可以与龙比肩。《埤雅·释鱼》中“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奠定了鲤鱼跃龙门幻化为龙的形象,这在动物界中绝无仅有。
  唐朝以后,鲤鱼的人工饲养法流传到日本、朝鲜,随之传递的还有鲤鱼崇拜文化。从日本室町时代起,日本武士就深受中国鲤鱼跃龙门文化的影响,鲤鱼生命力旺盛,可跃高的特质也被他们视作一种勇敢无畏的自我挑战和实现。到了江户时期,“鲤鱼跃龙门”的习俗已深入人心。中国的端午节又是日本的儿童节,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有男孩的家庭都会在庭院里高高悬挂起五彩的鲤鱼旗,意在祈祷家中的男孩能像鲤鱼一样强壮、勇敢,长大之后能“跃龙门”、有一番作为。
  和鲤鱼图腾一样常青的,是鲤鱼在东方饮食文化里的食物价值。时至今日,黄河流域仍旧流传着“无鲤不成席”的传统,红烧黄河鲤鱼仍是一道大菜,甚至出现在国宴里。
  反观西方,鱼类养殖这门在东方不断被发扬光大的技术,曾一度随着罗马帝国在5世纪的瓦解在欧洲失传。而土耳其人则从中国学会了鲤鱼养殖。公元10世纪,教宗乌尔班二世发动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纠集了5万人向东前进,其中大部分是饥肠辘辘的农民。他们在到达了君士坦丁堡以后,发现了从罗马人那里沿袭下来的鱼塘,以及来自东方的鲤鱼。鲤鱼太好成活了,当地的农民出行时甚至将其装在水壶里,喂以剩饭剩菜,就能当做路途上新鲜的一餐。于是鲤鱼就这样被东征的十字军们带回了欧洲。一开始鲤鱼饲养被神职人员和贵族所把持,为了应对每周五禁食其他肉类只能吃鱼肉的规定,每所修道院里都建有鱼塘。很快,高产的鲤鱼就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按照英国《土地志》(1086年)的记载,圣埃德蒙斯的阿伯特将自己鱼塘所产的鱼供应给修道院,而约克郡的罗伯特·马勒特拥有20个鱼塘,仅税金一项就相当于20条鲤鱼的价值。在欧洲一些远离海洋的内陆城市,每个修道院、采邑和村子里都有自给自足的鲤鱼池。
  鲤鱼虽然随处可见,但欧洲人并不十分爱吃。对于杂食性又多刺的鲤鱼,除了东欧和中欧的犹太人把鲤鱼作为主食,以及中欧的波兰、捷克、斯拉夫人将鲤鱼作为圣诞大餐的主菜盘饰,其他地区的欧洲食谱并未迸发出太多的热情。唯一一道发挥了鲤鱼长处的料理还是来自犹太人。他们利用密集鲤鱼刺富含胶质的特点,将其熬煮、过滤以后晾成鱼冻胶状物,制成传统犹太料理鱼丸冻。
鳞光闪烁的锦鲤文化
  文化的传承往往会以一些特别的形式集中呈现,比如说,盛行千年的鲤鱼崇拜不仅留存于民俗年画上,互联网时代也能以现象级的传播速度“刷屏”。2015年,一条“转发这条锦鲤,你会迎来好运”的图文就迅速占领了网络朋友圈。一直以来被视作祥瑞的鲤鱼,在信息爆炸时代以“锦鲤”一词荣登当年流行词。可见在华语文化圈,鲤鱼文化与鲤鱼崇拜一直深入人心。
  人工选择、纯化、杂交、定向培育鲤鱼的漫长历史过程,让鲤鱼家族尤其庞大,其中就产生了体色变异的观赏鱼——锦鲤。顾名思义,“锦鲤”的意思就是“鳞光闪烁的鲤鱼”。
  在日本,锦鲤被视作国宝,有水中活艺术品之称,日本锦鲤的人工培育开始于江户时代,最早的培育者据说是新泻地区一户农民。他在自家池塘里发现了金色鳞片的变异鲤鱼,开始尝试人工挑选、培养。1889年红白锦鲤原种的培育成功标志着日本锦鲤的正式诞生。多彩的鲤鱼在日本备受欢迎,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各色鲤鱼在景观池和水族馆纷纷亮相,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锦鲤文化。
  但最早的人工锦鲤培育更有可能源自中国。唐诗宋词里可见锦鲤的踪迹,如唐朝陆龟蒙的诗:“层云愁天低,久雨倚槛冷。丝禽藏荷香,锦鲤绕岛影。”再比如岳飞之孙岳珂所著的《桯史》里提及的:“今中都有豢鱼者,能变鱼以金色,鲫为上,鲤次之。贵游多凿石为池,置之檐牖间,以供玩。”
  摘自《北京日报》 艾栗斯/文2019年9月27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