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渔生态鳜鱼养殖有限公司通过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对新品种鳜鱼实现驯化,并投喂鳜鱼配合饲料养殖,实现了鳜鱼全程饲料化养殖,避免了过去只能通过饵料鱼投喂鳜鱼的养殖方式,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养殖效益。同时,结合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实现了养殖尾水的“零排放”。
技术规程
品种选择。考虑易驯化、抗逆性等因素,宜选择品质优、易驯化、病害少的杂交鳜为养殖品种。
苗种驯化。当鱼苗种身长达3-5厘米时进行饲料驯化,驯化5-10天。在投食过程中,将抢食鱼苗起捕,移到暂养塘中试养7天,等摄食习性稳定后可作为饲养苗种。
养殖塘选择。选择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跑道养殖)作为养殖池塘,每条水槽规格长22米、宽5米、高2.5米、水深2米,并配以不少于7亩的池塘作为养水塘。
水质培养。放养前,对鱼塘水质进行适当肥水,水体透明度在20-40厘米左右,pH值控制在8-8.5。
苗种放养。5月下旬放养鱼苗种,选择晴天上午7-9时放养。放养时,先将充氧袋浸泡在池塘水中2分钟,使袋内外水温趋于一致,将鱼苗放养至水槽中,平均每条水槽放养1.5万-2万尾鱼苗为宜。
投饲管理。选择鳜鱼配合饲料作为饵料,每日投喂2次,分别为上午6时和下午5时,投喂量以体重的2%-5%为宜。投喂时遵循“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原则,并根据天气、水温、气压等情况灵活掌握。
日常管理。①养水塘生态系统构建。养水塘亩放养鲢125尾、鳙25尾,种植茭白、水花生、空心菜、伊乐藻、水葫芦、铜钱草、狐尾藻等水生植物,构建“挺水-沉水-浮水”的水生植物系统,水生植物种植面积占养水塘的7%-30%,并适当放养草鱼、青虾来控制水生植物长势,在吸污区后2米加挂2排生物毛刷吸附悬浮物。②日常吸污。每日吸污2次,在每次投饲后1小时进行,污水通过沉淀、过滤等方式回到水槽出水端。③推水管理。根据水质净化区水体溶氧含量和排污需要,需采用间断式推水。一般在投喂饲料期间,应降低推水速度40%-50%;同时,在24:00-6:00停止推水。④增氧管理。晴天水质净化区应在每天5:00-7:00、11:00-14:00、20:00-24:00启动叶轮式增氧机和推水机,以增加外塘水体的溶氧量;阴雨天应全天开启外塘叶轮式增氧机和推水机,水槽内全天开启底增氧,24:00-6:00需打开纯氧机。⑤水质调控。每隔15天每亩用强氯精250克全池泼洒消毒;同时,外塘保持水质透明度保持在20-40厘米左右。
效益分析
该养殖技术改变了以往“三池养饵料、一池养鳜鱼”的传统鳜鱼养殖模式,通过饲料化养殖并配合跑道养殖技术,淘汰了饵料养殖鱼塘,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比传统养殖方式效益提高一倍以上,可实现亩产鳜鱼1400吨,亩产值超10万元,每亩纯收益达1.5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同时,通过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进行养殖,实现了渔业养殖尾水的全程“零排放”。
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