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这是个污水站啊!如果不介绍,我还以为是优美的景点呢,流出来的水清澈如许,怎么看都像山泉水。”近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地方领导与专家在参观杭州临安区太湖源镇指南村环境建设后,纷纷为村里的创新污水治理技术、提升污水治理成效点赞。
指南村位于临安东天目山麓,被认为是华东最美村落之一,游客络绎不绝。然而在2008年之前,这里还是庭院杂乱,天池污染严重……原村支书朱文校说,多亏了浙江农林大学郑展望教授团队带来的“生物法”现代发酵技术,帮助村里治理生活污水。
“生物法治污的原理,通俗地说,就是养一批小虫子(微生物),吃掉水里的污染物。”郑展望说,他们引入现代发酵强化技术,提高“小虫子”对污水的适应性,经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他从2003年开始与农村污水处理打交道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生物法治污技术,有效解决了农村污水水质水量变化系数大、治理达标难的行业难题。
从2009年开始,郑展望团队还探索将物联网技术用于农村污水的移动管理,使之成为提升治污设施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实现了远程控制、低成本运行,破解了维护成本高、监管人手不足等难题。原本一个村需要一个管理员,现在一个人可以监管100个站点。指南村污水处理项目运维员毛振东说:“通过手机APP,能对全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情况了如指掌。一旦设备出现故障,系统即会及时报警,提醒运维员迅速到现场处置。”
目前,浙江农林大学的农污治理技术,除了临安农村,已应用到江苏、湖北、贵州、青海等地的8000多个村,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陈胜伟 何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