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乡村善治促和谐

——上虞祝温村书记杭兰英谈乡村治理

  •   □本报记者 李军
      金秋十月,镶嵌在千亩金黄稻田中的绍兴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如同一幅优美的乡野画卷。
      作为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省善治示范村,祝温村近年来出现了外来参观“取经”热。近日,记者慕名前往探访。蔚蓝天空下,村党群服务中心外墙上“人和、心齐、风正、气顺”8个大字鲜红醒目。洁净的村容,完善的设施,淳朴的乡风,浓郁的文化,处处透露着该村“善理善治”的和谐气息。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农业基础落后,交通闭塞,连条像样的路也没有。”向记者忆起陈年旧事,省“百姓喜爱的好支书”、祝温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感叹连连。1986年,她成为祝马村村支书。2006年,祝马、温泾、后桑3村合并成祝温村,她担任“领头雁”至今。
      “几十年来,我们村干部的工作重心,逐步从原来的收农业税、抓计划生育等,过渡到近些年的村庄治理发展。”杭兰英说,村里建成了11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村道也得到硬化平整,民房越造越洋气,变化很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大家在物质、精神上实现双“丰收”,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开阔。
      1800多人的祝温村,刚合并时并不太平,吵架闹纠纷的事,时有发生。“为改善村风、民风,村‘两委’把解决群众所盼作为第一导向,不断加强网格化管理,设立了3个网格长、3个网格员,分片包干,推行精细化治理,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杭兰英说,现在村民关系越处越和谐,实现“零上访”。
      乡贤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祝温村是建筑之乡,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在外从事建筑工程等。近些年,在村里的号召下,乡贤积极献智献力,支持村里发展,贡献“正能量”,已累计捐款1000多万元。村里建起了文化礼堂、创业文化陈列室、乡风文明展示室、乡贤美德走廊、人和文化长廊、图书室等,有力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
      在乡村治理中,移风易俗十分重要。但具体该怎么“移”,陈规陋习该怎么“破”?祝温村探索出了一套方法:借助完善的配套设施,积极引导村民摈弃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开花。
      在杭兰英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村家宴服务中心。“以前家里有大事,村民到酒店搞‘大排场’的不少,太‘烧钱’。2018年家宴服务中心建成,空调、桌凳等一应俱全,菜肴价格便宜实惠。”杭兰英说,现在村民都喜欢到这里来办酒席,大操大办的情况基本没有了。
      在自治方面,祝温村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激发和保护村民自治热情;在法治方面,法制宣传经常化、做到位,提升着村民法治意识;在德治方面,编写村规民约、村歌村史等,从2010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好少年、好婆婆、好媳妇、孝儿女、和谐家庭“五个十佳”评选活动……一步一个脚印念好乡村“治理经”,深入探索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没有多少资源禀赋的祝温村,巧用乡村治理这根“针”,穿起乡贤引领、移风易俗、遵法守纪等多条“线”,推动经济社会新发展,实现乡村善治。至今,该村已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焕发出乡村振兴的新气象。
      党风政风促乡风,乡风乡情润村民。“村里发展越来越好,芝麻开花节节高,大家都争做文明村民。”今年63岁的村民祝荣根感到很自豪。“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有近40万元。”谈及祝温村发展的“成绩单”,杭兰英的嘴角漾起笑意。她表示,祝温村将再接再厉,继续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发挥好乡贤作用,抓好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壮大集体经济,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记者手记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祝温村发生的喜人变化,是浙江多年来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的乡村治理,从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一元模式,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构建村民自治等多个组织有机统一的多元模式。诸暨的“枫桥经验”,象山的“村民说事”,仙居的“三绿”模式等乡村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持续涌现,促进了浙江乡村的安定有序和谐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各地持续探索创新,乡村治理走在全国前列,走上了“三治结合”的乡村善治之路。前不久,省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了首批2003个“浙江善治示范村”。
      随着数字乡村的加快建设,“互联网+乡村治理”等新治理方式越来越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定会越来越高。图为杭兰英(左一)与村民在一起劳动。(祝温村提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