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3版:浙江农技推广

我省水果产业技术研究推广硕果累累

4年新增效益6500多万元

  •   编者按:
      2015-2018年,省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开展了两轮水果产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围绕柑橘、杨梅、葡萄、桃、梨、枇杷、樱桃等开展优新品种引种、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优质生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共引种水果新品种(系)83个,集成柑橘提质增效、杨梅避雨栽培、枇杷设施避雨栽培、梨棚架栽培、葡萄控产提质、葡萄省力化栽培、果园套种技术模式等29项技术,建立4个区域试验站,在35个县(市、区)建成42个示范基地,开展示范和推广应用5493亩,总增效益6565万元。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户近30万人次,示范带动、推广应用相关品种和技术12.9万亩。
      现对我省水果产业技术项目成果做专题介绍,以飨读者。
    柑橘新品种引进及优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
      开展柑橘优新品种选育试验。依托柑橘区域试验站,分类开展不同地区的柑橘优新品种中试与熟化。在温州、衢州、台州、丽水等9个柑橘示范基地,共开展了19个优良品种引进和4个新品种选育的中试熟化,并进行相关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筛选出“大分”“由良”“红美人”“鸡尾葡萄柚”“早熟文旦”“优株椪柑”等6个适宜我省种植的品种。
      研究与示范柑橘大棚设施栽培技术。示范点采用钢架双层大棚,对橘园实施避雨栽培和延后采收,可以提高果品品质和商品性,延长上市供应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益。通过项目的实施初步集成了柑橘设施栽培技术模式,在9个试点基地进行示范,示范基地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亩产值1万元以上。
      研究与示范柑橘提质增效技术。通过项目的实施,研究、熟化了柑橘完熟采收、地膜覆盖、套袋、节水灌溉、绿色防控、增施有机肥和隔年结果等关键技术,确定了树形与修剪、花果、肥水、病虫害防治等栽培管理技术,并总结了一套柑橘精品生产技术模式。示范点每亩增收3000元。
      研究与示范柑橘省力化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出改造橘园基础设施、改良土壤、采用省力化机械和推广省力化技术等柑橘生产省力化途径;总结了选用抗病良种和无病毒容器苗,实行稀植矮化栽培、大枝修剪,实施“生草免耕+生物覆盖”的土壤耕作方式,平衡配方简化施肥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柑橘省力化栽培配套技术,并形成了一套柑橘省力化栽培模式图。
      研究与集成推广“红美人”柑橘高品质栽培技术。依托柑橘区域试验站,分类开展不同地区的“红美人”柑橘品种研究。掌握“红美人”栽培过程中冻害防控、品质管理、树势调控、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技术,总结了“红美人”柑橘高品质栽培的关键技术要点,研究提出适合我省生产实际的“红美人”柑橘精品生产技术规程。
    杨梅优新技术新模式集成示范推广
      开展杨梅树体矮化修剪及培育技术研究。为便于杨梅设施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展了杨梅大枝矮化修剪,树冠高度降低37%,使杨梅树由原来的圆头形转变成凹凸形,树冠的内膛、中下部结果枝增多,从而增加产量。矮化修剪的同时,还根据杨梅树需肥特点,适时、适树、适量进行合理的土壤施肥、叶面追肥,增强树体的抗逆性、抗病虫性。
      集成杨梅避雨网室栽培关键技术。在黄岩、临海、瓯海、龙湾、青田、余姚、慈溪等地开展杨梅“避雨+防虫网”栽培技术研究。通过项目的实施,研究、熟化集成了杨梅避雨栽培技术,总结了避雨网室栽培技术要点,确定了防虫网及避雨膜的覆盖时间,规范了树形与修剪、花果管理、温湿度调控、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栽培管理,并形成了杨梅避雨栽培技术模式图。3年来,通过开展不同设施模式下避雨栽培试验,对杨梅成熟期、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蝇数量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避雨网室栽培模式能推迟果实成熟,相较于露地栽培延迟3-5天,且设施内小环境得到改善,基本隔绝了果蝇的侵害,产品安全品质更高。同时,采用避雨栽培技术后,由于杨梅的上市时间错开了高峰期,而且果实光泽好、品质好、硬度高,深受消费者喜爱,价格显著提高。项目区采用避雨网室栽培的杨梅平均价格约每公斤40-60元,采用大棚促成栽培的杨梅平均价格高达每公斤120-200元。通过项目的实施,示范点平均每亩增效9600元,经济效益翻番。
      开展杨梅促成栽培技术研究。在青田等地开展杨梅促成栽培技术研究,与露地栽培相比,促成栽培杨梅上市期提早15-20天,采摘期延长,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提高,同时基本隔绝了果蝇的侵害。从青田杨梅促成栽培试验看,2018年,大棚东魁杨梅落果率为15%,商品果率90%以上,优质果率90%以上,防落果成效明显,且优质鲜果单价每公斤200元,亩产值达到9.49万元,较露地栽培亩增效6.64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开展杨梅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在仙居建立示范点,总结推广绿色安全生产技术。通过适度增加生产设施投入,改变一般果园生产采用重施化肥、多次喷施农药的常规栽培模式,以土壤自身的肥力为基础,利用自然界的光能、热能和降水,减少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尽量多采用天然的有机肥,利用生物、物理方法和农业措施防治病虫害,使果园生态循环回归到自然界原有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轨道上来,已总结出一套绿色安全果品的可持续栽培方法。
    桃新品种引进及优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
      开展优新品种引种试验,优化品种结构。在1个区域试验站,3个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引种筛选试验,通过2年的观察、记载和品种检测,筛选出特晚熟品种“冬桃”和“映霜红”等两个在杭州地区种表现良好的品种,填补9月底至11月初地产桃的空白。
      开展桃避雨栽培试验示范。针对目前每年7、8月份雨水较多影响桃品质的问题,在专家团队和示范基地共同努力下,在富阳和临安开展了“蟠桃”“白丽”和“湖景蜜露”等优新品种的避雨栽培试验,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延迟果实成熟时间,提升果实的外观和品质,提高果品价格,减少套袋与病虫害防治人工工资的支出,节本增效显著。
      集成桃“Y”型整形技术体系。“Y”字形,也称两主枝自然开心形,通过宽行大树冠栽培,实现桃树速生丰产,便于机械化操作。在吴兴区示范点,通过“Y”型整形修剪,桃园亩产量提高320公斤,亩产值增加了3200元,每亩节约生产成本400元(其中人工节省2工计300元,水肥药节省约100元),实际每亩增效3600元,总增效18万元。
      开展新植桃树下套种油菜试验。套种油菜有美化景观、促进授粉、增加收入三大优点。春季金黄的油菜花、粉红色的桃花相映,提升桃园的景观化水平,吸引游客,有助于品牌的宣传;鲜艳的油菜花可以吸引大量蜜蜂,促进桃花授粉受精,减少人工授粉的劳动环节,降低人工成本;5月份桃花凋谢,可将油菜直接翻压,做绿肥使用,亦可待其成熟收获油菜籽。
    梨优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
      研究集成梨大棚栽培关键技术。包括合理掌握蜜梨连栋大棚的覆膜保温期,采用肥水同灌、标准化生产和农药减量等技术。在采用连栋大棚栽培过程中,集成应用棚架栽培、人工授粉、疏花疏果、专用果袋套袋、采后分级包装、冷藏保鲜等蜜梨精准生产技术,提高蜜梨产量和质量。同时,通过建设蜜梨保温避雨连栋大棚,避免了早春低温多雨、梅季雨水多、夏季台风暴雨多的不良气候影响,减少病虫害发生,减少喷药次数,确保产品质量卫生安全。采用蜜梨保温避雨栽培技术后,梨果成熟期可提前20-25天,经济效益显著。
      研究集成梨网室栽培关键技术。包括开展防虫网试验、土壤耕作方法试验、测土配方试验等。在山地梨园推行“轻简、省力化”栽培设施和技术,在网室内配套使用肥水同灌、旋耕机、割草机、山地履带式打药车等机械和设施。桐庐山地梨园试验点,通过网室栽培可亩均节约用工4.5工时,采用免套袋技术亩均节约用工7个工时,有效缓解“用工难”和生产成本高等问题。
    枇杷新品种引种及优新技术集成
      开展枇杷优新品种及优新技术试验示范。为加快枇杷优新品种在全省的示范推广,项目组从福建省农科院引进“香妃”“贵妃”“白早钟8号”等白肉枇杷良种,从苏州果树所引进“白玉”枇杷,从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引进红肉系枇杷“浙园3-1”“优质白沙枇杷2018-E”等4个新品系,并开展了“宁海白”“太平白”等省内地方枇杷良种的试验示范。
      集成枇杷避雨设施栽培技术。为解决枇杷雨季裂果问题,探索建立适合我省推广的枇杷避雨设施,在余杭、兰溪、莲都开展枇杷避雨栽培试验,并集成了适合我省平原和山地枇杷设施栽培的相关技术体系。避雨栽培后,枇杷采收期可延迟至6月初,比露地栽培延长10天,落果和裂果情况显著改善,商品果率提高一倍,品质提升显著。
      开展枇杷延花技术试验与示范。延迟开花是防止枇杷幼果期低温冻害,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方式,春季对枇杷树抽生的枝梢进行摘芯处理是延迟开花的有效方法。项目组2017年在兰溪20亩试验园开展摘春梢试验,摘梢后枇杷采收期推迟5天,亩产量390公斤,比相同地块未摘梢枇杷园每亩增产315公斤,增产420%,以每公斤28元计算,亩增收入8820元。
    葡萄新品种引进及优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
      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优化产业结构。为加快优新品种在全省的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期间,建成1个国家级葡萄良种繁育基地,选育出“夏黑”早熟芽变新品系“早黑”,积极引进“阳光玫瑰”“天工翡翠”“天工墨玉”“昌黎1号”“寒香蜜”等新品种22个,并初步考察了各个新品种的物候期、生长状况及经济指标。
      开展葡萄设施避雨栽培技术试验。避雨栽培能提早葡萄成熟采收时间,提高果实品质,提升产品档次,促进精品葡萄生产,使单位土地产值得到较大提高,从而提高生产效益。试验结果表明,避雨栽培的葡萄优质果率从18%提高到53%,商品果率从38%提高到89%,残次果率从28%下降到7%,落果率从16%下降到4%。在景宁项目实施点,通过采用避雨栽培的葡萄售价较普通种植的葡萄高出5倍左右,亩产值可达2.4万元。
      开展葡萄控产提质技术试验。项目通过实施适当低密度栽培、科学合理的疏穗、疏果等技术来控制葡萄产量、提高葡萄品质。传统葡萄一般每亩种植100-200株左右,低密度栽培则每亩种植10-40株,同时,在开花后一周内进行花序处理,结果新梢保留1-2个花穗,弱枝不留穗,保留穗尖4-5厘米,除去畸形穗、多余穗和弱穗;坐果后根据坐果情况每根结果枝只保留1个果穗,对穗型不规则的进行整形,待果实长到黄豆粒大小时及早疏果,中大粒品种每穗控制40-60粒左右,小粒品种留80粒左右,保证每穗葡萄的颗粒数稳定、形状均匀、甜度提升、成熟期提前,从而达到提升果品质量的目的。采用葡萄控产提质技术,一般欧美杂交种产量控制在每亩1000-1250公斤、欧亚种产量控制在每亩1000-1500公斤为佳。该技术在萧山、海盐、长兴、永康等地均有试验示范,效果较好,具有以下显著优势:通风透光性好,省工三分之一以上;病害显著减少,管理简便;容易实施数字化、标准化栽培,果园整齐美丽;果实提早成熟,着色更好,品质更优,丰产稳产,树下可以套种其它农作物,增收显著。
      开展葡萄省力化栽培技术试验。项目引进与示范推广飞鸟型以及“H”型、“T”型等架式,配套相适应的修剪方式;通过安装滴管或肥水同灌设施,减少肥料、农药的使用量;配套采用葡萄重整花序轻疏果等技术。在海盐项目点每亩葡萄至少可节省人工15工,节省肥料成本200元,节省农药支出50元,节省水费支出50元,每亩合计可节省成本1500元,同时提高葡萄品质和产品质量安全性。
      开展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一是试验臭氧水对葡萄主要病害防治的影响,通过试验对比不同浓度臭氧水对葡萄主要病害以及葡萄幼嫩组织的影响发现,在葡萄生长期内喷施臭氧水对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较好,完全可以用臭氧水代替药剂,减少农药使用;二是在葡萄园开展生物多样性培育试验,通过自然生草、人工种草的方式,在葡萄园内种植白三叶草、芝麻、藿香蓟、矢车菊、小雏菊、满天星等植物,同时引进捕食螨来控制葡萄病虫害。经调查发现,长生草的葡萄园与清耕园相比,蚜虫、红蜘蛛、粉虱等害虫数量明显减少,天敌昆虫的种类明显增加。
    特色果品新品种新技术研究集成
      开展甜樱桃设施避雨栽培技术研究。该技术围绕避雨栽培这个核心技术,辅以起垄、挖沟等措施,形成一个适应甜樱桃生长结果的小环境,从而达到南方甜樱桃稳产高效的生产目的。浦江示范点采用简易和连栋大棚两种避雨栽培模式,适时覆膜以达到避雨的目的。试验表明,避雨栽培不仅能够提高樱桃的商品率,减少裂果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还能降低夏季高温影响、促进花芽形成,并延迟落叶以保证树体的营养积累,有利于来年开花结果,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开展槜李设施避雨栽培技术研究。为提高槜李的品质,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倒春寒、裂果、精品果少等问题,桐乡示范点研究集成了一套以设施避雨栽培为核心,棚内加盖反光膜,配套冬季修剪、合理施用肥水、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体系,可让槜李在成熟期避免梅雨危害,减少裂果,提升品质,在花期减少大风、倒春寒影响,提高槜李坐果率。试验结果表明,核心示范区精品果产量每亩170公斤,裂果率在10%以下,每亩年产值2.17万元。与常规栽培相比,亩产量提高18%,精品果率提高33%,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研究集成桃形李优质生产技术。嵊州项目点引进白三叶草和鼠茅草在桃形李园内套种,利用白三叶草和鼠茅草覆盖地面,有利于减少肥水流失,减少除草剂使用次数,起到保湿保温作用。收割后,白三叶草和鼠茅草可作为绿肥还地,既可减少肥料购买成本,又能改良土壤,提高果园地力,调节果园生态环境,提升果实品质。同时,项目组采用疏花疏果技术,在冬季修剪时,通过疏剪花枝,减少花芽数量,在5-6月幼果期,疏除部分幼果,使得相邻两个幼果之间保持10厘米左右间距,既有利于果实长大,又可减少李子食心虫的危害。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疏花疏果技术后,优质果率达85%以上。
      研究集成猕猴桃提质增效技术。龙泉项目点利用结果母枝更新和人工疏果等办法调控产量,提高优质果的比率;采用果园套种绿肥技术,在果园行间套种紫云英、三叶草等绿肥作物,抑制杂草生长,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果园微生态环境;采用有机肥应用技术,重点推广应用菜籽饼肥、羊粪肥等高效有机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通过项目实施,核心示范基地年产猕猴桃7.5万公斤,亩产750公斤,亩产值2.12万元。与项目实施前相比,亩增产量150公斤,亩增产值0.9万元,辐射推广面积550亩,农户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本版稿件由省农技推广中心提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