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山西老会计办起农耕生活展览馆

  山西长治黎城县霞庄村的王向荣,在会计岗位工作50多年,一生过手的账目摞起来有十七八米高,却没一笔糊涂账。如今本该享清福的他,把中国农村老百姓过去所用的农耕设备集中起来,做成农耕生活展览馆,让人们“忆苦思甜”。
  在王向荣家院子里的一间展厅里,笔者看到了他从1965年接替村里老会计以后记录的账本。厚厚的账本一沓沓整齐排放,并按时间分成了三大系列,每个系列都码放在一个木桌子中间的搭梁上。
  王向荣回忆,那时负责管八个生产队的账目,有的生产队有五六百亩土地,有的生产队有五六十户人家,因为当时交粮标准不同,还得核算在外职工的照顾粮,一笔笔都要详细核算出来。尽管如此,王向荣还是数十年如一日认真工作。“退休后,我把地里闲置的农具收集起来,办起了农耕展览馆。”谈及兴办农耕展览馆的初衷,王向荣说,自己的孙子、外甥都没下过地,把这些农具展出来,就是让他们知道农民汗流浃背在地里刨食的艰辛和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王向荣的展览馆内,有大到农村推土拉麦用的木制轱辘车,小到耕地用的铧、锄地用的锄头以及牲口肩上背的垫脖等。最有趣的是每个农具上面都贴着几句妙语。如,在一个纯石头做成的长方形容器上写着“这是一顶槽,牲口吃草又吃料,使用它时吆口令,也能拉来也能驮”;一个U型的棉制垫肩上面写着“长扁担,短扁担,还有垫肩做伙伴,一来能护肩膀疼,二来减少补补丁”;在一排排整齐的土坯块旁写着“过去睡的泥排炕,现在睡的沙发床”。
(据中国新闻网 刘小红/文2019年9月16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