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9万亿元,预计到2019年底,这一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在日前召开的跨境电商食品安全保障与监管措施战略研讨会上,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食品和农产品进出口的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
有关资料显示,2017和2018年,中国食品和农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均超过了2000亿美元。2019年上半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0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4%。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保持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经贸合作领域的新引擎,在促进贸易和投资、推动国家及地区间生产分工协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国食品、农产品跨境电商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此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目前出现的新情况、新形势展开讨论。
“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广阔
洪涛介绍,今年1-5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6239.6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农产品进口4163.7亿元,同比增长14.1%。同时,进口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形势影响,来自巴西、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的农产品保持较快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到2075.9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茶叶出口量额双增,同比分别增长5.9%和24.8%,水产品、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出口总体平稳。洪涛认为,农产品进出口的持续发展也是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一个写照。
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跨境电商也看到了新的机遇。“截至2018年4月30日,中国已与131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87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郭波莉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食品工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除部分东南亚沿海国家和部分中东欧国家食品工业基础较好、食品产业相对发达外,东亚、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及部分独联体国家食品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对食品进口需求较大,这为中国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国际市场。
随着跨境电商平台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品流通也日趋便利。今年6月,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9》显示,“丝路电商”已成为中国外贸发展新亮点,并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跨境电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制度保障直击行业痛点
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业态,市场主体多、交易链条长、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对称、质量不确定、双边贸易关系、准入制度等因素都给跨境电商的规范发展带来不确定因素;同时,由于食品、农产品的特殊性,仓储运输条件不一致、政策缺乏、区域发展不平衡、产销之间信息不对称等也成为了掣肘行业发展的问题所在。
其实,从2018年以来,国家对于跨境电商的规范发展推出了一系列制度性举措——电商法及系列跨境电商新政的出台,有效规范了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提高个人跨境电商消费限额、新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政策出台,都为跨境电商行业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购买力不断提升,跨境电商市场内需庞大,为跨境电商企业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洪涛指出,当前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正逐步完善,“两法三规”正在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两法”即《食品安全法》《电子商务法》,“三规”即《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办法》《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此外,还有一些相应的标准,包括《网络直播平台管理规范》《网络直播主播管理规范》业已出台。
同时,针对食品、农产品的仓储问题可能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洪勇建议,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农产品检验标准,实现分大类监管;适度放宽“退回原监管作业场所”的规定;建立健全冷链冷库体系,加快补上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笔者在会上了解到,2019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等部门拟推21条举措将跨境电商综试区零售进口政策推广到综合报税区。“现在《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食品行业规范力度加大,比如,有一些奶粉通过跨境电商直邮方式进入国内,如果这些奶粉出现问题,《电子商务法》要求电商平台对这些产品负连带责任。”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举例说。
(据人民网 韩啸/文 2019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