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要点
该技术成果应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参数,结合机器、装备和设施,在食用菌生产前端菌棒制作环节实现集约化生产,适用于香菇、黑木耳、秀珍菇、茶树菇等袋栽食用菌菌包的工厂化生产。技术要点包括:
1.优质菌料工厂化制备工艺及关键技术。把好培养基“工艺关、灭菌关、检测关”,包括精准过程控制技术,把好工艺关;应用绿色节能菌料高效生产装备发明专利技术,把好灭菌关;建立菌料质量检测新方法,把好培养基质量性状检测关。
2.优质菌棒接种培养工艺及关键技术。把好“用种关、接种关、发菌关”,包括固体液化菌种技术、洁净接种室接种技术、安全发菌技术。
示范推广规模、效益
该技术通过“1+N”产业化推广模式,在庆元、磐安、武义、衢江、海宁等地建立省级技术示范点46个,年推广应用2.5亿袋以上,增收1亿元以上,并辐射至新疆、四川等地。
香菇定向出菇技术
技术要点
该技术主要通过在特定区域人为制造菌丝成熟度的差异,来达到菌棒特定区域出菇的一项新技术。技术要点包括:
1.定向袋及刺孔技术。通过定向袋来制造菌丝成熟度的差异,定向袋与传统筒袋的区别在于其是由四分之一的透明区域、四分之三的黑色区域组成,发菌期间仅在透明区域刺孔增氧,促进该区域转色成熟,刺孔深度3-4厘米,刺孔数20-30个。黑色区域不刺孔,菌丝不转色不成熟不出菇。
2.定向出菇。定向袋菌棒出菇管理时,可按工字形割开透光膜。定向出菇菌棒要控制注水量,防止棒内积水。
示范推广规模、效益
在丽水市建立了20万棒示范基地,与当前普遍应用的免割保水袋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三方面优势:
1.提高香菇商品性,菇柄直,菇型好,子实体不带保水膜。
2.提高采菇效率,出菇面仅在菌棒上方,不存在漏采情况。
3.提高设施利用率,单位空间的栽培量可增加20%以上。
杭白菊脱毒健康种苗繁育技术
技术要点
该技术首次从桐乡杭白菊叶片中分离得到一种新的植物病毒,创制了针对CVB、SPFMV等9种植物病毒的脱毒技术,建立了杭白菊脱毒种苗技术体系,培育一批检验合格的健康种苗。
健康种苗具有以下特点:
1.生长快,长势旺,茎叶粗壮,分枝率高。
2.抗逆性强,病害较常规减少86%,有利于杭白菊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广。
3.保持了杭白菊种源的形态特性,提高了产品绿原酸等含量,优等品率提高20%。
4.平均亩增产25%以上。
示范推广规模、效益
目前,桐乡市良种场建立了杭白菊健康种苗繁育圃,桐乡市缘缘食用花卉专业合作社和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示范基地。两年共示范种植杭白菊230亩,增产3530公斤,增收22.57万元。辐射面积6300亩,增产63吨,增收409.5万元。
浙贝母产地绿色初加工技术
技术要点
1.以浙贝母切片或个子干燥技术替代硫磺熏蒸加工技术,确保产品绿色安全,改变了当前中药材加工不规范、品质参差不齐的现状。
2.通过集中规范化加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加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示范推广规模、效益
1.建成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1个,年加工量500吨。
2.在磐安新渥、冷水、仁川等乡镇示范推广9个中药材集中加工点,年加工量3000吨以上,每吨增效2400元,总增收720万元。
3.制定浙江省地方标准《浙贝母产地初加工技术规范》,带动全省浙贝母无硫加工率达到99%以上。
切花百合新品种绿色生产技术
技术要点
该技术选用“粉冠军”“重瓣惊喜”等新优品种,集成设施基质清洁化栽培、精确量化配方施肥、冬季防冻及精准温度控制、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四大配套关键技术。
示范推广规模、效益
1.建立1个面积55亩的示范基地,总增效59.8万元。应用新品种和该技术后,较常规栽培方式亩产提高0.1万枝,切花商品率提高5%,一级品率提高10%,平均售价每株提高1.4元。
2.应用该技术可从根本上克服土壤连作障碍,减少土壤休耕和面源污染,减少加温能耗20%以上,整体经济效益可提高19%。
3.该技术应用使我省冬季切花百合质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现已推广至海宁、黄岩、安吉等地,应用面积1030亩。
宿根花卉容器化工程苗
生产技术
技术要点
该技术选用适宜我省露地栽培的花境植物20个种类(含品种),应用播种、分株、扦插、组培等繁殖技术获得优质种苗,并集成加仑盆容器选择、园艺地布铺设、自动喷灌、缓释肥应用和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容器化工程苗生产技术。
示范推广规模、效益
1.建成示范基地35亩,设施面积3000余平方米,基本实现高品质宿根花卉工程苗的周年供应。
2.全光照喷雾育苗有效地缩短了育苗周期,生根提早7-10天,成活率达95%,实现了宿根花卉双季或三季育苗。多穗条直插技术有效减少穴盘苗换盆等生产环节,提高容器苗生产周转率和单位面积的产量。技术应用总增效118.2万元。
3.目前全省宿根产业面积近4000亩,花境用宿根花卉产业化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非接触发酵床养猪技术
技术要点
非接触发酵床主要通过在粪污处理区单独建设发酵车间,在生物发酵床内形成自然发酵环境,分解猪粪和垫料中的有机物,大大降低了污染治理成本。与传统接触式发酵床相比,该项技术避免了生猪与发酵床直接接触,减少生猪发病几率。技术要点包括:
1.碳氮比。最佳的发酵垫料C/N为25∶1。
2.水分含量。一般含水率在50%-60%之间较合理。
3.pH值。在5-8.5之间较合理,维持在弱碱性时最佳。
4.垫料粒径大小。保持合适孔隙度利于通气,一般在0.5-2厘米。
5.发酵床菌剂。菌种组成是好氧及兼性好氧菌群。在床体温度低于50℃时需补加菌剂。
6.发酵床体的维护。当床体下降到50厘米时,即需要添加锯末谷壳。新床体不需要翻抛,两个月后每两天用翻抛机翻抛一次,每6个月添加发酵剂一次,每年更换垫料一次,更换下来的垫料即可作为生物有机肥原料。
示范推广规模、效益
该技术作为我省科学养猪八大主推技术之一,已推广27.24万平方米,涉及生猪存栏36.17万头,日粪污处理量2503.03吨。非接触发酵床养猪技术现已推广至近300家,占保留场5%以上,占发酵床模式的85%以上。
中蜂活框饲养管理技术
技术要点
以中蜂活框饲养为主导技术,辅以蜂种优选、四季管理、病害防控等技术,形成了中蜂高效养殖配套技术。技术要点包括:
1.选择适宜的过箱时间。外界有良好的蜜粉源;春季宜在午后进行,夏秋宜在黄昏进行;也可在夜晚蜜蜂不能飞动时搬入室内进行。
2.有适宜的蜂群群势。过箱蜂群要求具有一定的群势,一般在2-3框以上为宜。
3.加强管理。一要做好四季管理;二要选育优良蜂王;三要预防分蜂;四要防止咬脾;五要防止飞逃;六要清除巢虫;七要预防盗蜂。
示范推广规模、效益
该技术提高了蜂群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蜂蜜产量较传统圆筒养殖增产3-5倍。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省中蜂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省中蜂饲养量从2013年的不到10万群,快速增长到了2018年的43.28万群。
池塘内循环流水“跑道”养殖技术
技术要点
池塘内循环流水“跑道”养殖是一种小水体养鱼、大水体养水的池塘工程化养殖模式,具节能减排、绿色高效、提质增效优点。技术要点包括:
1.“跑道”一般为长方形,长22米×宽5米×深2.5米,占池塘面积2%-5%,高密度“圈养”吃食性鱼类。
2.外塘套养滤食性鱼类或虾类、贝类,并种植水生植物。
3.通过推水设备、吸污系统、增氧设施,实现池塘循环微流水养殖。
示范推广规模、效益
1.全省现有“跑道”884条,覆盖池塘面积6000亩以上,规模居全国第二;我省在国内率先探索海水“跑道”养殖,建有海水“跑道”55条,居全国首位。
2.“跑道”鱼正逐渐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与认可,全省年产量0.5万-1.5万公斤,售价比普通养殖鱼提高10%,单位面积可增效20%以上。
3.与传统池塘相比,“跑道”池塘水体总氮含量下降36%,总磷含量下降28%,养殖水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或冷冻小鱼虾养殖技术
技术要点
1.海水蟹。研发海水蟹专用配合饲料,建立围塘混养模式下科学投喂策略,实现蟹、虾、贝稳产增收。
2.海水鱼。研发适应大黄鱼不同养殖阶段系列配合饲料;建立65%配合饲料投喂策略,实现商品鱼均匀度好、条型优美、体色亮丽。
3.淡水鱼。建立加州鲈不同养殖模式下配合饲料全程养成技术,实现节省人工、节能减排、提质增效。
示范推广规模、效益
1.在湖州、嘉兴等地开展加州鲈等品种的配合饲料示范应用面积5万亩以上;在沿海地区开展海水蟹、海水鱼等配合饲料示范应用,推广池塘面积10.3万亩、海水网箱9.9万只以上。
2.打破了青蟹养殖配合饲料“零应用”局面,基本实现加州鲈、海水鱼配合饲料全覆盖应用。海水蟹、海水鱼、加州鲈配合饲料替代率分别在50%、65%、90%以上,增效15%以上。
3.节约冰鲜或冷冻小鱼虾养殖消耗量约25万吨,保护了东海渔业资源,改善了水域环境。
来源: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