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的思考与对策

  □葛永元 张剑锋 徐亦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并进一步强调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依托嘉兴美丽乡村和村庄景区化建设成果,开发美丽资源,发展美丽产品,提升美丽经济,对促进嘉兴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是嘉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充满江南水乡韵味和红色文化元素的乡村振兴示范地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嘉兴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国际化品质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坚持不懈对标国际化品质、推进全域化美丽,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治出了江南水乡的新美景,治出了转型发展的新空间。
嘉兴乡村美丽经济发展现状
  嘉兴市注重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强化精品创建、示范带动,突出特质发展、个性服务,不断夯实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发展基础,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发展成效初显。
  到2018年底,全市已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示范镇22个,3A级景区村庄28个、省级特色精品村75个;已启动4批共37个历史文化村落建设;启动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28条,其中16条已基本建成;已累计发展省级农家乐特色村18个、特色点22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示范点2个,省级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5个、示范点10个。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嘉兴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去年,全市农家乐共接待游客4322.4万人,直接经营收入27.49亿元,美丽经济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
  然而,嘉兴乡村美丽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主题特色不够鲜明,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设计和长远的产业发展布局;基础配套设施不尽完善,经营绩效有待提高;景区村庄缺乏人才吸引优势,既懂旅游产品开发又懂旅游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
推进乡村美丽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突出规划引领,提升建设品位。全面推广乌镇以高水准规划设计为引领的经验,请大师名师操刀、指导,突出粉墙黛瓦的浙派民居风格、小桥水榭的水乡特色、幽静浓郁的历史氛围、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精致优雅的品质生活。开展美丽乡村风景线规划方案评选,既由专家来评,也由群众来评,看看到底哪个方案更能体现“新时代田园牧歌、升级版农耕文明、世界级诗画江南”要求,更能体现嘉兴特色,做到主客共享。
  深化美丽创建,夯实发展基础。在美丽城镇建设上,重视全域风貌的协调与提升、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公共服务的提档和升级。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坚持乡村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生态环境、文化传承、公共配套同步考虑,整体推进。在美丽田园建设上,围绕农田基础设施提升、田间环境整治和农旅元素开发,实现“田园变公园、农业区变风景区”。在美丽通道建设上,突出沿线园林小品造景、树种花色搭配,提升通道绿化的品位档次和景观效果。在美丽河湖建设上,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彰显河流人文历史、提升便民景观品位,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在美丽庭院建设上,着力打造“绿化角”“庭院花圃”等庭院微景观,彰显个性品位。
  深挖旅游产品,强化市场推广。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一是要聚指成拳,打造“拳头”产品。加强乡村旅游与古镇旅游、红色旅游的协同开发,引导景区村庄与重点景区的强强联合,深化“首创之旅”“奋斗之旅”“奉献之旅”三大“红色经典”主题线路的打造,探索“田园古镇”“秀水泱泱”等区域乡村旅游新品牌塑造。二是串珠成链,彰显乡村特色。进一步深挖乡村的田园风光、古村古街与古建筑物、农耕文化、民俗风情、民间小吃、农业劳作、传统手工艺等相关旅游元素,打造兼具观赏、游览、体验、学习、亲子、禅修、娱乐等面向不同游客群体独具价值的旅游新产品,打响“江南小乌镇,田园新生活”的嘉兴乡村旅游品牌。三是要上下延伸,深度融合开发。通过“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景区村庄、田园风光现有的资源,加大乡村旅游业与其它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延长旅游产业链。如通过“乡村旅游+教育”模式打造学生实践类旅游产品;通过“旅游+农事节庆”,发展“一村一特一品”,培育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提升特色农业影响力;通过“旅游+体育”,培育乡村健康体育区域品牌。在旅游市场推广上,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智慧旅游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运用;通过组织参加旅游交易会,在“心游嘉兴”品牌推广中心上重点推荐等途径,扩大“江南小乌镇,田园新生活”在长三角地区知名度。
  加强扶持引导,强化要素保障。在政策导向上,把发展美丽经济放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位置,制定完善的财政扶持政策,重点从鼓励景区村庄引入组建专业化公司和专业型人才,开展市场化运行;鼓励组建农民民宿合作社,发展特色民宿经济;鼓励景区村庄和精品线路提升基础设施,提升接待能力等方面给予扶持。在要素保障上,加大农村改革力度,鼓励试点先行,制定出台土地、房屋使用权流转方面的政策,让闲置土地、闲置房屋“活”起来,盘活乡村存量资源,参与乡村旅游建设。要用足用好嘉兴市出台的“两个5%,一个20%优先保障乡村振兴用地”政策,即严格执行5%空间指标优先用于保障农业农村发展项目建设,在年度计划指标中安排不少于5%新增用地指标用于农业农村发展项目,在拆旧建新指标中,提留不超过20%用于动态调补村级规划预留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强化“用地点供”,着力保障乡村美丽经济转化用地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强化对乡村美丽经济的信贷投放。鼓励村集体经济、工商资本、农民共同筹集美丽经济发展基金,共同参与美丽经济开发。要通过开展村干部擂台比武等形式,增强其美丽经济发展能力;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手工技艺人员,在传承发展传统特色手工艺的同时,使其成为美丽经济发展带头人;通过美丽庭院大比武等,动员组织群众,形成“大家一起干、大家一起上”的良好氛围。尤其要充分运用好乡贤资源,通过他们出谋划策、引进项目、投资开发,助推农村美丽经济发展。
  第一作者系嘉兴市委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