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农机化

推进农业“机器换人”这些地方亮法宝

  •   桐乡市濮院镇举行开镰仪式。沈志成 摄

    编者按:
      今年以来,我省立足“全面全程、高质高效”要求,加快推进农业“机器换人”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也结合自身实际,纷纷推出各项举措,有力推动现代农机技术的应用和农业设施装备升级换代。现将绍兴、余杭、瑞安等地典型做法予以刊发,供学习借鉴。
    绍兴:打造农业“机器换人”升级版
      绍兴市高度重视农业“机器换人”工作,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加快装备升级、加强人员培训、加紧安全管理四项举措,积极打造机器换人“升级版”。
      出台政策,加大地方财政补贴力度。支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秸秆综合利用、高效植保、侧深施肥、履带式拖拉机等重点农业机械,在中央、省补贴的基础上,实行地方定额追加补贴;对购置稻米加工包装设备投资额在30万元及以上且用地规范的经营主体,按设备投资额的50%给予奖补,最高不超过30万元;对开展稻米加工服务且年服务数量达到200吨及以上的经营主体,每个奖补2万元;对用植保无人飞机开展飞防服务,服务面积超过1000亩次的经营主体,给予每亩2.5元的作业奖励。
      示范引领,加快装备和技术升级。支持引导农机合作社加大装备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打造服务品牌,推动提档升级,推进农机服务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该市上虞区创建成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区,6个乡镇创建成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镇,13家农机合作社成功创建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全市拥有406家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其中粮食烘干服务中心132家、各类农机维修点300多个。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物联网”技术,加快推进农田、路网监控覆盖率,对农机行驶轨迹和操作规范进行实时监控,对违规上路、非法载人等行为实施有效监督;加快推进丘陵地区耕地宜机化改造,建设适宜大型农机安全作业的机耕路,制定路面建设标准。
      知识更新,加强农机管理队伍培养。针对乡镇基层农机管理人员一人多职、在职不在岗、人员变换频繁等突出现象进行规范,组织全市农机监理人员50余人参加知识更新培训与证件换发,确保管理队伍不松散、管理力量不削弱、管理效能不打折。全市现配备市级农机监管人员13人,县级农机监管人员46人,乡镇农机监管人员98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0%以上。
      警钟长鸣,加紧隐患排查和安全管理。下发《2019年全市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把专项行动列入农机工作“一号工程”,联合公安部门进行上路检查,组织开展拖拉机驾驶员集中教育活动,与主体签订农机安全承诺书,层层压实责任;集中整治拖拉机违规载客现象,加大路面变型拖拉机及驾驶人查纠力度和频次,严查上路拖拉机假牌、套牌、无牌、逾期未检验、拼装、改装和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速、超载、违规载人等行为。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328人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18次,查处违法行为102起,检查持外省籍拖拉机驾驶证342人,建立外省籍拖拉机临时档案378份,查获报废拖拉机上路6起,脱检脱保9起,收缴外省假驾驶证3本,纳入本地安全教育108人。
    余杭:打造数字农业新高地
      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区建设,切实加强农业生产重要环节的数字化管理,全面促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打造省市数字农业新高地。
      加快智能农机装备引进应用。加大新机具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力度,促使农机装备朝高效率、智能化、生态环保型发展,依托区首台(套)农机引进扶持政策,先后引进推广植保无人飞机、肥水一体化、单轨运输机、遥控自走履带式旋耕机等设备。目前,全区有植保无人机42台,飞防服务面积同比增长65%。在全省率先引进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努力打造集智慧耕作、智慧插秧、智慧植保于一体的水稻数字化样板基地。
      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整合集聚农机扶持项目,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农机数字化融合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成智慧农业示范基地16个。在蔬菜、花卉、中药材等产业领域,推广棚内智能化育苗、环境参数采集、视频监控系统、水肥一体智能灌溉系统等设施设备。如杭州鸿越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集组培室、立体栽培架、自动灌溉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及智能补光设备、全自动高压灭菌、棚内信息采集与无线远程控制系统、物联网监控与视频系统、超净工作台、土壤肥力监测器和智能施肥设备、二维码溯源系统等于一体的智慧农业生产设备系统,基地内的中草药、花卉、种苗已实现培育与生产环节的温、湿、光、肥的智能化和可视化管理,产品质量和成品率上升,年节本增收15万元。
      建立健全农机智慧监管机制。引进应用北斗农机精细化管理系统,将涉及农机作业补助的秸秆机械化还田、水稻机械化插秧、水稻精量穴直播全部纳入北斗智慧监管,累计安装北斗机具238台。对水稻插秧机等重点补贴机具,经北斗查询确认完成作业面积后兑现补助资金,确保补贴政策实施绩效。建设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智慧监管平台,完成建设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数据分析和智能控制、智能移动终端应用系统,为区级沼液、沼渣异地利用配送管理提供政策依据。
    瑞安:建设智慧管理新平台
      2018年,瑞安市投资近百万元建成智慧农机综合服务平台,设置七大功能模块,实现统计、分析、监管、预警、调度等功能的有机融合,将农机管理模式从事后监管、被动补漏、片面预测向事前预防、主动引导、全面分析转变,让农户享受到农机智慧管理带来的红利。
      整合数据信息,助力科学管理。整合农机购置补贴系统与合作社管理系统数据,节省了原来反复查询核对合作社基本情况、历年购机及位置分布等信息的时间。在地理信息系统上直观展示农机数量、作业能力、服务组织等分布情况,帮助农机管理部门实行科学的购机引导与扶持政策制定。
      统计作业数据,深入挖掘分析。在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机具上安装车载北斗终端和高清摄像头,为机耕、机插、机收等作业提供数据采集、处理、统计分析等服务,将繁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简明的统计图表与地理图像。农机管理部门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了解全市农机作业、利用效率等信息,为政策制定、调度管理、补贴发放提供参考依据;农户通过微信公众号实时查询作业时间、地点、面积等数据,机手只需专注于作业,无需分心测量面积等琐事,减少服务纠纷、提高作业效率。平台现已为94台作业机具安装北斗农机管家,统计分析农机作业面积6万余亩,为25台水稻插秧机的补助资金发放提供依据。
      实施精准调度,确保高效运作。农机管理部门可通过平台实时获悉机具运行作业情况,遇到阴雨、台风等气象灾害时,通过平台查看空闲农机,并通过“调度管理”模块向对应的农机手发送调度信息,快速协调全市农机作业和跨区作业,精准调度农机资源,提高救灾效率。
      监管重点农机,保障安全生产。在重点补贴机具上安装定位装置,设定电子围栏,有效防止重点机具违规转让情况发生。在重点农机库房、烘干中心安装实时视频监控,及时排查安全隐患,第一时间发现生产事故、违规操作等情况,防止事态恶化。
    上虞:力创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今年以来,绍兴市上虞区通过“四个强化”努力创建全程农机化示范区。
      强化政府领导,增强工作推动力。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牵头、多方协调、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将“机器换人”示范县创建列入2018年度重大改革创新项目,紧盯目标任务,倒排工作计划,推动工作落实。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创建工作专题调研视察,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有力助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强化资金保障,扩大农机覆盖面。安排区级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农机购置、报废更新、新技术示范推广。新购置粮食烘干机、轮式拖拉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机共710台,回收高耗能机械931台,推进农机报废更新。 (下转C4版)
    (紧接C3版)出台首台农机新产品专项扶持政策措施,投入财政资金96.5万元,先行支持引进、试验和示范自动控制系统、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水稻精量穴直播、储粮库、无人植保机等产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秸秆综合利用,建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收储网点31个,落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小企业11家,补贴秸秆捡拾打捆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相关农机设备、配套设施680余台套,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按照现代化、规模化、清洁化、连续化、生态化的要求,推进茶叶加工现代化改造。实施绍兴市品质茶园项目,加大对茶叶种植加工机械等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推广自动喂料、排泄物机械化清运、发酵床等设施技术和规模养殖场智能化平台监管和线下网格化巡查,提高生猪产业机械装备水平。
      强化金融保险支撑,完善农机安全使用保障体系。出台有关农业政策性保险文件,安排100万元用于推广实施农业机械综合保险,补贴保费的50%。通过财政、保险、金融等部门的支持,推进农机政策性保险政策的落实。2018年投保各类农机具104台(套),保费7.971万元,投保金额2406.5万元。
      强化服务主体培育,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鼓励支持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奖励“机器换人”示范乡镇、省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市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和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出台秧苗储备政策,与6个有育供秧能力的粮食(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机插储备秧协议,建立机插秧储备保障制度,提高因天气、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条件下秧苗供应服务能力。3年来共投入财政资金100万元,落实机插早晚稻储备秧22万盘,为缺秧户调拨机插秧苗4万盘。
    诸暨:示范县创建招数多
      诸暨市积极开展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创建,措施保障有力,全市农机装备水平、作业与应用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安全生产水平、支撑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政策扶持,“机器换人”支撑保障有力。市政府牵头成立农业“机器换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意见》等系列扶持政策,每年安排示范县创建专项工作经费10万-20万元,对农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及示范基地给予奖励;对农机综合服务中心给予50万元奖励,对获得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的给予1万-3万元奖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免费实地检验,对粮食重点机具保险给予50%的保费补贴,实施农用无人机飞防作业服务奖励政策。
      以点带面,推动新装备应用全面升级。实施“机器换人”示范工程,扶持建成高标准、高水平的农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园区)4个、示范基地11个。建立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开展粮油、茶叶、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重点作业环节农机新装备新技术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形成诸暨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叠盘暗出苗“1个育秧中心+N个育秧点”育供秧技术模式、水稻机械化穴直播技术要领、诸暨市食用菌生产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等成果。3年来,共推广应用各类农机装备5000多台(套),水稻集中育秧能力达到8万亩以上,粮食烘干能力达到4200吨以上,建成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5个。
      健全网络,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强化政策扶持和规划布局,形成了以市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区域性农机服务“三中心”为龙头,以分布全市的农机维修网点、农机补贴产品经销商(企业)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农机维修保障网络体系,全市拥有各类维修服务点140家、持证农机修理工165人,实现小修不出村、中修不出镇、大修不出市。大力推进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组织推广应用育供秧技术模式,开展农机全托管服务,推行农业植保安全高效作业服务模式,新创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5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全市 70%的农机作业量,社会化服务水平全省领先。
      加强监管,促进农机安全生产。深化平安农机建设,落实农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巡查制度。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免费实地检验,推进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强化农机产品质量监管,推行农机综合保险,消除农机事故安全隐患,为农业“机器换人”提供安全保障。
    东阳:发力智慧农机平台应用
      近年来,东阳市积极探索智慧农机引领农业现代化道路,因地制宜建设北斗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了农业提档升级。2018年该市被评为省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县、全国第三批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打破传统,探索信息化手段破解农机管理痛点。针对传统农机管理方式成本高、效率低、误差大等缺点,2017年底建成北斗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着力破解农机服务“谁在作业”“作业质量如何”“作业面积究竟是多少”“采用何种作业方式”等难点问题,迈开智慧农机发展第一步。
      积极沟通,获取财政全力支持智慧农机试验。召开现场试验会、技术分析会、专家讨论会,展现北斗农机良好应用效果。农机信息化平台、智慧终端和服务年费等建设费用由财政承担,对市域所有在用133台水稻高速插秧机进行安装运行,实现农机作业状态、方位、作业轨迹、作业数据等的实时查询和统计功能。专项出台对智慧农机、智慧农业新项目的扶持政策,每个项目补贴总投资的70%。
      四级联动,有效发现和解决应用难题。农机部门与农机主体、乡镇农机部门、售后部门四级联动,按设备归属区域、服务区域设置“网格化”模块,及时发现平台使用问题并予以解决。经一年多使用,平台运行中出现的信号不稳、数据不完整、不精准、归属不准确等问题都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并根据实际需要开辟了农机跨区域作业信息查询等新模块。2018年,平台共生成数据3853条,审核通过3395条,为该市政府购买农机服务补贴的审核与发放提供了准确、公平的数据支撑。
    永康:快速推进全程机械化
      永康市多措并举,稳扎稳打,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先后建成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第二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浙江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
      强化政策扶持,补齐短板促提升。对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市本级财政配套奖励8万元;对适合全市重点推广的农机,在国家补贴基础上追加市级财政补贴;对未列入补贴目录但符合重点推广的补贴50%;对参保农机的给予50%补助。提升薄弱环节农机装备水平,购机补贴政策向插秧机和烘干机倾斜。2018年,全市插秧机购买量从上一年的30台增加到60多台,新增2个烘干中心,6套烘干机。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等装备应用。建有专业从事食用菌、中药材研究开发的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实现生产环境实时远程监测操控,日产菌包1万袋,食用菌基质加工、菌包装袋、消毒灭菌环节机械化率达到100%。建设5家鸽子特色养殖场,自动饮水、排泄物清理、自动孵化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 100%、91.5%、81.6%,实现养殖、加工、销售、科研一条龙产业链。
      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提高资源利用率。成立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机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示范推广育秧新技术,提高秧苗成活率,节约育秧田;联合企业开发侧深施肥机械,提高水稻产量;建设全市首个农光互补技术展示示范基地,新建设太阳能大棚保温系统、太阳能灌溉系统、农业智慧物联网系统、屋顶光伏发电系统,拥有太阳能利用技术模式7种以上,成为智慧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
      加强农机安全监管,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完善“平安农机”长效机制,结合农时特点和“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农机安全宣传,着力提高广大农机手安全生产意识。发挥警农协作机制,开展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行动,努力消除事故隐患。
    路桥:“机器换人”转向全产业各环节
      台州市路桥区以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以“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为主线,坚持政策驱动、主攻薄弱环节,开展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助推农业“机器换人”向全产业各环节发展。
      政策驱动,保障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区政府出台《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推进行动计划(2016-2018年)》,明确创建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政策支持、操作程序和工作要求,细化分解创建任务,落实责任。落实创建工作专项资金444万元,保障农业“机器换人”顺利开展。
      农机农艺融合,突破农业机械化薄弱环节。成立农机农艺融合专家组,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4个。开展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试验研究,探索建立路桥区水稻机械化生产模式。改进西兰花栽植技术,引进全自动移栽机及配套起垄设备。研发葡萄遥控植保设备,引进小微型耕作、除草、开沟机械,适应大棚葡萄生产需求。推广悬挂式轨道运输车、田间轨道运输车,提高运输环节机械化率。粮食机耕率、机械植保率、机收率分别达97.8%、95%和 98.7%,烘干率达82.7%,栽植机械化水平达71.3%,西兰花、葡萄产业的耕整、植保、灌溉等生产关键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
      探索“互联网+农机”发展,加快智慧农业示范应用。建成农业物联网管理系统,整合区农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安装北斗定位系统68套。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在粮食、果蔬、育苗等领域引进应用自动化、智能化农机装备,建成智慧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3个,实现光照、温度、湿度、地力等信息的物联网全程监控和数据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机智慧水平。
      强化农机教育培训,增强农机主体创新活力。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加强农业“机器换人”实用人才培养,2018年累计培训520人次。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目前,全区共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314家,配备各类农业机械4000余台(套),年机械化服务能力达到50万亩,其中6家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敢于创新,实施农机创业创新产业园项目建设。提升“机器换人”发展层次,积极打造集农机展示展销、科技创新、教育培训、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机械创业创新产业园。目前,已建成农机装备展示中心,农机检测、维修服务中心和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将于年底初步完工,农业机械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农业设备试验示范基地筹备工作已有序展开。本报综合报道
    本报综合报道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金星村粮食功能区内,植保无人机大显身手。本报记者 叶敏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