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品牌

3万余家门店迎来新生机

看嵊州小吃的突围之路

  30多年前,嵊州人余永新背着擀面杖、蒸笼等家伙,到北京开起了小吃店,成了嵊州小吃产业的第一批开拓者。
  如今,余永新仍未停下脚步。他在山东盘下一间百余平方米的铺子,挂上设计新颖的店招,采用统一品牌、统一品质、统一服务方式,打造一家嵊州小吃示范店。
  余永新经营事业的背后,是嵊州对小吃经济的大力扶持。向外推进小吃统标、金融支持、品牌营销工程,向内打造综合平台、推动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嵊州小吃已在全球拥有3万余家门店,从业者8万余人,年营业额超110亿元。
  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嵊州小吃,如何在全国小吃产业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消费升级趋势,又会给传统的嵊州小吃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近日,笔者来到嵊州,追寻小吃的传奇故事。
面临困境,如何推动小吃标准化?
  根据史书,嵊州自秦汉以来就有“十四夜,以菜煮糍食之,谓之亮眼汤”的记载,“糍”慢慢演化,变成了炒年糕。如今的嵊州,已经有了小笼包、麦禾、春饼等近百种小吃。
  改革开放之初,嵊州人在全国许多城市的路边支起摊子卖小吃。在北京开小吃店20多年的叶英介绍,当时,居民的工资一个月才几百块,他们做一块钱一笼的小笼包,一天就能卖三四百笼。
  但红火背后,藏着隐忧。在2017年底的小吃发展专题调研会上,嵊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分析了小吃产业面临的困境——
  知名度不够高。已拥有5家门店的张童回忆,“嵊州”两个字难读难写,不少人就直接挂“杭州小吃”“杭州小笼”的牌子;
  标准化程度低。嵊州小吃店多为小本生意,受原材料质量、烹饪手艺等影响,“一千家店就有一千种味道”;
  从业者年龄偏大,观念老旧。余永新坦言,开小吃店的嵊州人平均年龄45岁以上,许多人就只做鲜肉小笼包,既不愿开发适合本地口味的新产品,也不想开拓新销售渠道、提升服务质量;
  规模化效应不佳。在嵊州市商务局工作人员邢锋看来,一直以来,该市缺少统一组织、协调机构,小吃产业从业者在外全靠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
  过去的发展方式,已经无法给小吃产业带来本质上的提升。怎么办?
  2018年,嵊州市将嵊州小吃统标工程列入当年的“十大民生实事工程”,成立小吃办、小吃协会,启动了统一商标注册、统一门店形象设计等工程,还整合各方资源,利用“小吃文化节”、国际马拉松赛、“一带一路”小吃交流会等平台进行宣传推介。为推动小吃产业提质升级、从业者年龄结构演变,嵊州还建立了“越乡惠”金融专项资金库,发行了小笼卡,累计为1656户小吃经营者提供1.96亿元贷款。
  不久前,袁明位于山东的店面完成了升级改造,挂上了黄底花体字的“嵊州小吃”招牌,用上了小吃协会发布的制作标准:一只小笼包20克、16至22个褶,一份炒年糕豆腐、鸡蛋、肉丝严格配比。“就餐环境舒适,操作标准,口味有保障,新老顾客一致好评。”袁明说,现在店里月均营业额同比增长了20%以上。
竞争激烈,怎样才能打开新市场?
  除了小吃店经营者,如今张童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嵊州小吃杭州联络站站长。
  据介绍,目前在云南、广东、贵州等地建立了30个联络站,不但能帮助创业者申请贷款、装修门店,甚至可以联系培训老师上门授课。小吃产业有了整体规划,开店有了“一条龙”服务,嵊州人的心又活络了起来。去年一年,光杭州一地就新开了60多家嵊州小吃店。
  然而张童仍免不了忧心。小吃界前有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等稳坐交椅,后有鲍师傅蛋糕、淮南牛肉汤、脏脏包等异军突起,嵊州小吃如何突围?嵊州市商务局副局长王哲觉得,这些竞争也不断倒逼他们增加高水平、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
  于是,“互联网+小吃”,应运而生。去年8月,嵊州市益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网上交易平台一经面世,便引来好评如潮。
  打开微信小程序,顾客可以直接点单,也可以叫外卖,店主还能在上面购买面粉、年糕等原材料。“目前上架的500多家小吃店、原材料供应商都经过严格审核。”公司负责人周斌说,这也助力了嵊州小吃迈向标准化。
  有人在用新技术为传统小吃“添翼”,也有人试图用工业化路径开辟新天地。在小吃办主办的交流会上,深耕速冻食品供销领域近20年的史华锋与做了10多年小笼包的相小平一拍即合,合作创办了鲜锋食品科技公司。
  相小平负责让小笼包经过零下18℃速冻,还能保持原汁原味,史华锋负责找厂房、购置冷冻设备、打开超市等销售渠道。不到两年时间,公司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饮食习惯,传统小吃就会有大市场。”史华锋说,目前在嵊州,像他们一样的冷冻食品企业已有13家。
  当企业在为产值突破欣喜不已时,小吃协会的“土专家”也在为百花齐放的小吃产品种类、口味研发成果而得意。如今,在嵊州各大小吃店,除了传统的小笼包、炒榨面、炒年糕,还能尝到三角饺、油酱大包等新式点心。而单单小笼包一个种类,“剡为面”“钱馀昌”等老店也玩出了新花样,开发了黄酒小笼、抹茶小笼、桑叶小笼等口味,提升了乡土小吃的“吸睛”能力。
师傅外出,家乡发展能搭上车吗?
  从2006年开始,嵊州农民培训学校校长李康义每年都要免费为500名左右嵊州人开展小吃培训。培训补助从最初的每人300元提升到了现在的700元。“小笼包制作班最受欢迎,学完就能立马开个早餐店。”李康义介绍,截至目前,他们已累计开班150多期,共有850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还选派教师前往宁波、云南、贵州等地开展培训。
  如今,嵊州小吃辐射全国,拥有3万多家门店、8万多名从业人员。
  而随着小吃产业的重新布局、崛起,机遇也降临到嵊州乡村。
  每逢晴天,在甘霖镇殿前村,一两百排榨面有序排列,场面十分壮观。村民张炎富说,每天凌晨三四时,榨面加工户就忙开了,他们将榨面在竹匾上一张张摊好。每天1000多公斤榨面,还没完全晒好,就被订走了。据介绍,殿前村今年榨面产量预计超过50吨,产值达到150万元左右。
  距离殿前村不远的竹溪乡舜源村,山林资源十分丰富。嵊州小吃发展规划发布后,舜源村敏锐地嗅到了机遇。“按照计划,每年要打造1000多家示范店,每家店至少需要10个蒸笼,市场潜力巨大。”村支书钱仕军说,眼下竹制蒸笼生产有序进行,预计今年产值达到100万元以上。
  近日,在嵊州越剧艺术城中,一个占地1430平方米的小吃城初见雏形。目前已建设完成的30个店面中,除引进豆腐小笼、麦禾等当地小吃外,还将布局体验互动、文化展示等项目。“我们正在积极申报创建中国小吃文化之乡,建设小吃博物馆,加快小吃产业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邢锋说。
  沈晶晶 苗丽娜 吴一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