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稻虾共生’模式后,农民不仅增加了收入,保证了粮食的产出,同时还保护了农田环境,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湖州市南浔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与科教信息科科长张超兴奋地表示。
所谓“稻虾共生”,其实是近年新生的一种绿色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其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之以人工工程、管理措施,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淡水小龙虾,实现水稻和小龙虾的互利共生。
张超表示,小龙虾在水底爬行,会捕食一些害虫及其虫卵,所以只需喂食少量饵料,就可在疏松稻田表层土壤的同时减少水稻病虫害发生;而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稻茬、杂草、败叶则可以成为幼虾的饵料。
水稻和小龙虾这样相互依赖、共同生存的和谐景象,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在农药和化肥上的投入。“为了小龙虾的存活,农民们会降低水稻农药的使用量,而龙虾在田间的排泄物作为一种天然化肥,对水稻的生长有很大的帮助。”张超说,“南浔在采用‘稻虾共生’模式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分别下降了30%和50%。”
南浔区浔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南浔稻虾生态种养的龙头企业,总经理黄建新表示,去年公司还没有引入稻虾养殖,只是纯粹种水稻。“近两年粮食的价格连续下降,我们每亩水稻一年亏损都在500元左右,这让很多农户非常受伤,影响了水稻种植的积极性。但开展稻虾共养以后,农户不但多了小龙虾这一块的收益,因为这些‘龙虾稻’农药用得少,售价比普通稻谷高出不少,现在我们已经从亏损转变为增收,每亩大概能增收3000元以上。”黄建新说。
“浔稻农业”的稻虾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共有“稻虾共生”田1200亩,其中小龙虾一年亩产量不少于300斤。黄建新表示,今年的小龙虾能卖到20元一斤,所以仅小龙虾的收益就可以达到每亩6000元。
如今,南浔区以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为抓手,建设稻虾生态种养标准示范区建设面积1.5万亩,投入资金2550万元,建立千亩示范片6个、百亩示范主体50个,将示范带动种养农户185户,建立产业扶贫基地1000亩,带动贫困户12户。基地投产后,预计年产出生态小龙虾2250吨、优质稻米3750吨,年产值1.5亿元,为农户带来增收3000元以上,真正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2018年11月,南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南浔区稻渔生态种养发展实施意见》,投入1亿元产业资金发展“水稻+小龙虾”生态种养模式,计划3年发展到15万亩,实现粮食功能区全覆盖。“到2020年,我区将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稻渔生态种养示范区、4个万亩特色镇、10个1000亩以上稻虾共作示范基地,使南浔稻渔生态种养逐步形成一套机制健全、链条完整、农旅结合、生态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张超说。
黄一忱 郑天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