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浙江畜牧兽医

打好非洲猪瘟防控战浙江用了这六招

  □本报记者 金国栋
  近段时间,受“非洲猪瘟”等不利因素叠加,猪肉价格上涨,受到各方关注。今年以来,我省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始终坚持非洲猪瘟防控和生猪产业保供两手抓。进一步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控长效机制,明确今年我省防控工作目标任务,有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坚决打好非洲猪瘟防控“阻击战”“阵地战”,确保不发生非洲猪瘟疫病区域性流行。
开展“百千行动”全面提升生物安全水平
  年初,我省出台生猪产业全链条严管“百场引领、千场提升”行动,明确年底前改造提升1000家规模猪场和屠宰企业目标任务。目前,已组织各市开展摸底调查,按照非洲猪瘟防控要求,精心设计养殖环节调查方案,以封闭式饲养、清洗消毒等安全基础情况为重点,以存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场为调查对象,开展全覆盖式调查,力求尽快摸清“家底”,制定“一场一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精准提升主体生物安全水平。
密集出台政策全力扶持生猪产业发展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和猪肉保供稳价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出台“猪八条”。6月份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提出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积极发展生猪绿色养殖、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全面提升生猪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全面落实屠宰环节“两项制度”、切实抓好冻猪肉储备、强化产销对接和冷链体系建设、落实财政金融扶持等八条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简称“猪八条”。二是落实财政保障。及时调整原有畜牧业绿色发展、屠宰企业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8000余万元,追加种猪补贴、规模场改造提升等财政预算1.93亿元,专项用于非洲猪瘟防控。三是做好协同配合。配合省粮食储备局分解落实储备猪肉1.61万吨,在国家下达计划指标基础上增加0.21万吨。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布局新建大型规模猪场,全省已落实20家企业,预计年底前可增加产能14.65万头。
加大支持力度抓好政策落实落地
  7月26日,我省组织各市和重点县区农业农村局分管负责人、畜牧兽医局长召开加强非洲猪瘟防控促进生猪产业发展座谈会,部署八方面工作任务,要求各地切实贯彻落实国办《意见》精神和省政府“猪八条”政策意见,继续一手抓非洲猪瘟防控、一手抓生猪产业发展,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供给安全。会后,同步做好相关政策编制,及时在省政府网站上进行公开发布,并通过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宣传,确保各地能正确领会国务院和我省出台的文件精神。
强化调运监管坚持“点对点”调运
  加强对生猪调运监管,对保证猪肉供应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持续强化调运监管。坚决按照“点对点”管理要求,继续加强生猪及生猪产品调运监管,落实风险评估、备案审查、监督抽检等综合措施。按规定处置检出阳性产品,做好同批次产品溯源,取消经营主体调运资格,严防染疫产品流向市场。二是完善省际动物防疫屏障。为减少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取消后对防疫工作影响,向省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致函,商请保留乍嘉苏高速王江泾等4个高速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功能,并对个别站点迁建等提出具体要求。及时公告新检查站地址及联系方式,确保入省境报验等法定义务落实。
紧盯关键环节压实“两项制度”
  按照逐场排查、挂图作战、逐个销号原则,及时对屠宰环节“两项制度”落实不够规范的地方开展督办,对整改进度较慢地区进行约谈,对证照不全、整改不达标的企业依法报当地政府予以关停,确保农业农村部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目前,全省共保留133家屠宰企业,其中121家正常生产,均已开展非洲猪瘟自检,共配备官方兽医400人、协检员761人,“两项制度”落实符合农业农村部规定要求。
积极开展试点探索非洲猪瘟区域化管理
  为坚决打好非洲猪瘟防控持久战,我省引导各地积极尝试,鼓励探索非洲猪瘟区域化管理。今年4月以来,杭州市在大江东地区进行非洲猪瘟无疫区试点,制定建设项目任务并投入专项资金,明确2019年由省财政和市财政各安排500万元,2020年由市财政安排200万元,重点对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区域内餐厨废弃物处置、车辆集中消毒站、无害化处理场所、巡查队伍建设、疫情风险监测等方面提出更高监管要求。同时,我省将结合“百场引领、千场提升”行动,对防疫条件较好、生物安全措施较高的规模场开展非洲猪瘟无疫小区试点工作,以点带面,逐步净化根除我省非洲猪瘟病毒。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