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看三门青蟹如何“横行”出国门

  •   三门县涛头村,是一个海岛村,放眼望去,这里有一片片整齐划一的养殖塘。90%以上的村民从事养殖业,通过开展立体养殖模式,建立销售网络,全村已形成了完整的养殖产业链,年产值超2亿元,人均年收入6万余元。同时,涛头村积极抢滩“一带一路”,启动了跨国养殖,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开始了二次创业。
      说起涛头村的致富历程,还得从一次台风说起。
    台风“吹”来的转型
    “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台风。”村支书林后宜介绍,1997年8月18日,当年第11号特大台风正面袭击三门,导致全县海塘几乎全部毁掉,海水倒灌进农田、棉花地、橘子园等地,因海水盐碱度太高,3年内无法再继续耕种,直接损失达几十亿元。
      村民们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开始思索未来的出路。当时的村委会极力主张“种”改“养”,发展海水养殖业,他们给每户村民发了一张意见征询表,结果全村373户有325户在“水产养殖”一栏按上了手指印。
      很快,涛头村成立了“三门县涛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村民以每亩作为一股的方式,将30年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公司,公司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农业生产,“涛头模式”由此形成。
      “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灾后第一年我们就看到了成效。”村民陈彩爽说,1998年公司总产值达6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262元。“种”改“养”后,每亩3000-5000元的养殖收入与每亩仅有300至500元的种植业收入形成鲜明对比。
    弄潮儿向“涛头”立
      在“涛头模式”带动下,三门县掀起了“种”改“养”的热潮,县内养殖面积迅速扩大,大力发展以青蟹为主导的海水养殖业,“三门青蟹”成了金名片,“三门小海鲜”打出了知名度。
      2004年,青蟹集体发病,村民损失惨重。在村民集体努力下,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养殖密度太高。村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养殖新品种、新结构,用蛏子、小白虾、雪蛤等与青蟹立体混养。雪蛤最贵的时候,一公斤卖40元,亩产1万公斤,产值达40万元。
      养殖收益不断放大,村里的塘租费也水涨船高,从最初的每亩250元,涨至每亩5000元,村集体收入蹭蹭往上涨,现在年均收入超过1000万元。
      对涛头村来说,比养殖塘产量更珍贵的是养殖技术,涛头村的养殖户个个都成了高级技术人才,山东、江苏、福建的渔村抢着请他们去帮助搞海产养殖。
    抢滩“一带一路”
      近几年,受到土地、气候等因素影响,养殖业发展遇到瓶颈,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越来越多中国农民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向海外,跨国养殖。
      2014年9月开始,林后宜带着养殖户、“土专家”、投资人,先后15次赴马来西亚、泰国、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等国考察,依据土地性质、承包成本和气候条件等选择试养地点。2016年,林后宜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租下3000亩滩涂,进行青蟹的跨国试养。
      “马来西亚注重环境保护,排放污水抓得严。青蟹养殖需要经常换水,需要水泵,在机械设备上投入就多了。”林后宜说,让人欣喜的是,养殖第二年就见到了成效。2017年,首批青蟹在当地以每公斤140元的价格上市。
      林后宜介绍,目前雪兰莪州养殖的青蟹售价每公斤约160元,除了马来西亚当地市场,主要销售到国内的上海、温州等地,可与国内的青蟹上市时间形成错峰。”
      今年6月18日,林后宜与马来西亚农业大学签订了跨国小海鲜开发合作协议。“今年5月,马来西亚考察团来三门时,对当地生态环境、小海鲜品质赞赏有加,产生了合作意向。”与马来西亚的跨国养殖合作,是涛头村迈向海外的第一步。“协议签订以后,国内先进青蟹养殖技术和优质青蟹种苗通往东南亚地区的渠道将更加畅通,跨国养殖将弥补春冬两季国内青蟹市场的空白,同时提高当地的青蟹养殖水平。”林后宜充满信心地说,“未来5年,我们要在马来西亚建成第二个涛头村。”
    三门敢为天下先
      涛头村的海外养殖,是三门县积极抢滩“一带一路”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三门县重视发展湾区经济,通过连续17年举办中国青蟹节、小海鲜音乐节、中国小海鲜博览会等活动,打响“鲜甜三门”区域公用品牌。同时,三门县与浙江海洋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合作,推进冷链物流、产品加工、渔旅融合等全产业链发展。
      三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周衍平介绍说:“目前,我们的养殖模式和养殖种类已形成有效的互利作用,特别是贝藻养殖模式,能有效削减三门湾海域的氮磷水平,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
      三门小海鲜的“名声在外”,引得多家国内外知名客商递来“橄榄枝”。在今年的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中国渔业协会与三门县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3家北京餐饮名店与三门县小海鲜协会签订购销合作协议,还有来自日本、韩国的客商签订了小海鲜购销协议……
      敢为天下“鲜”,带来百家旺。去年,三门小海鲜产值超50亿元,全县小海鲜养殖从业人员增至10万余人,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万多元。
      据介绍,接下来,三门将继续深化小海鲜品牌发展战略行动,把“鲜甜”品牌建设作为富民强村兴县的重要举措,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农渔文旅一体发展,让三门成为游客向往的“鲜甜目的地”。王贵山 傅炜如 曹露浩 勾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