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味营养好,可每到葡萄上市季节,总有一些关于葡萄质量安全的传言让“吃货”们心有疑虑。那么其背后的真相到底如何?
葡萄上的果粉是农药残留?
关于葡萄果粉,传得最多的谣言就是这是农药残留。但事实上,葡萄上均匀的果粉并不是证明是否有农药残留的证据,反而是检验葡萄品质的一项很重要的指标。果粉均匀的葡萄通常转色情况好、“颜值”高,售价相对来说也高。
其实,不止葡萄上会有果粉存在,李子和甘蔗这些水果表面也会有这种果粉。这些果粉其实是一层粉状蜡质物,是由果实中脂类物质合成而来,其主要成分是一种叫齐墩果酸的物质,这种物质可占到果粉总重的50%-60%。除此之外,果粉中还含有一些高级醇类物质。这些化合物都不溶于水,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果粉用清水洗不掉的原因。
对于葡萄来说,果粉中的蜡质是防止水分蒸发的主要屏障,对植物适应干旱环境有着积极作用。另外,由于蜡质不溶于水的特征,可以避免葡萄表面形成湿润的环境,从而避免病原菌的侵染。
对于消费者来说,果粉本身对人体健康是有好处的。如齐墩果酸对护肝、降糖、降脂、提升免疫力有积极作用;果粉中的高级醇类物质,如白藜芦醇还能起到延缓衰老、改善胃肠道功能等作用。所以,吃葡萄要带皮吃是有一定道理的。
葡萄皮上长“刺”对食用安全有影响?
有消费者发现,市场上有的葡萄皮上长满了“刺”,这是什么原因?能放心吃吗?
葡萄果皮上长“刺”,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可能是由于介壳虫危害葡萄果粒,将刺吸口器刺入果皮并吸取葡萄果汁,使葡萄表面形成一个个小凸起;也可能是由于葡萄果实生长速度过快,特别是受到气候、环境影响而产生皮孔细胞增殖和变大,形成一个个小凸起。另外,“巨峰”在成熟期,如果气象条件特殊,会引起以果粉为营养的某些真菌繁殖,形成白色菌落,看起来像白色凸起。
由病虫引起的果皮凸起,病菌或害虫都是侵染或吸附在果皮表面,只要冲洗或剥干净,葡萄仍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如果是由生长过快引起的果皮凸起,这是葡萄本身的生理现象,对食用安全更是没有任何影响。
无籽葡萄是用了避孕药?
使用避孕药生产不出无籽葡萄。人用避孕药属于动物激素类物质,只有在进入人体后才能被人的响应识别机制所识别,进而调节体内各项生理指标,使精子和卵子无法结合形成受精卵,从而达到避孕的目的。但植物体内缺乏相应的受体及信号途径,动物激素制成的避孕药无法被植物识别并起效,也就根本无法给植物“避孕”。
使用赤霉素等植物激素是生产无籽水果的方法之一。水果的种子由植物的胚珠发育而来,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在水果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抑制胚珠的发育,同时不影响子房的发育,就能培育出无籽水果。
目前,无籽水果的常见培育方法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利用植物激素处理,抑制种子生长而促进果实发育;第二种是通过杂交,使原本能够产生种子的二倍体植物转变为不能产生种子的三倍体植物,无籽西瓜就是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第三种是通过寻找自身产生的种子不育但又能够产生植物激素的植物突变个体来生产无籽水果。
无籽葡萄就是采用了第一种和第三种培育方法的典型例子。比如如果在“巨峰”葡萄盛花期及幼嫩果穗形成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进行处理,就可获得无籽“巨峰”葡萄。另外,“京可晶”“大粒红无核”等葡萄品种由于其自身品种特性,在授粉之后,受精胚囊会很快停止发育,但果实本身可以产生激素,从而使得果实膨大发育为无籽果实。
无籽葡萄对人体有害?
使用赤霉素等植物激素培育出来的水果对人体无害。植物激素既可以是植物体内自身产生、可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类物质 (又叫植物内源激素),也可以是经人工提取或发酵或合成出来、结构类似或作用类似的物质(也叫植物外源激素)。植物体内本身含有的赤霉素可以调节生长发育,也可通过人工发酵生产赤霉素,并应用于植物,这种外源添加的赤霉素可以弥补内源赤霉素的不足。
由于植物激素本身毒性都很低,并且使用微量就起作用,降解又快,因此使用后在水果等产品中的残留量极低,对消费者非常安全。正是因为植物激素非常安全,所以美国等国家把许多植物激素列人豁免名单而不必限制使用,也不需要制定残留限量。使用植物激素作为一种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具有使用效果好、对人类和动物及环境安全等优点,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使用。
长得特别大的葡萄是使用了“膨大剂”?
许多消费者认为个体大的葡萄是由植物激素催生的,并质疑其安全性。
其实,水果果实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品种本身的遗传属性和品种间的差异。俗称的“膨大剂”,其实是指能促进植物果实细胞分裂与伸长,使果实增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虽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果确实有增大增重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经在黄瓜、番茄、葡萄、杨梅等作物上试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瓜果上使用后平均增加单瓜果重在30%以下,不可能达到奇大的效果。
生产上常用的“膨大剂”如氯吡脲,能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及器官形成,从而增加果实重量,常用于西瓜、猕猴桃、葡萄等水果生产。如在葡萄谢花后10至15天,用适宜浓度的氯吡脲可溶性液剂浸幼果果穗一次,即可使葡萄膨大增产。正确使用氯吡脲,可使果实膨大且对果实质量安全无不良影响。2015-2016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对水果中的氯吡脲残留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氯吡脲慢性、急性膳食暴露量分别在安全参考剂量的0.014%和0.012%以下,是安全的。
因此可以说,市场上大个葡萄主要还是与品种特性、栽培措施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只是其中一个可能的因素,且施用过“膨大剂”的水果也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