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品牌

青田:稻米成“网红”,田鱼出“国门”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在青田县方山乡大猫田村,夏风吹动碧绿的稻浪,稻田里“青田稻米鱼”自由自在地游动,不远处,一群白鹭翩翩而飞,不时落在水田觅食。“多美的画面啊,我从法国回来当了11年农民,就是为了这种感觉。”57岁的金岳品站在他的第三个“青田稻米鱼”养殖基地前,对着眼前“稻鱼之恋”的和谐景象感叹道。
      以稻护鱼,以鱼养稻,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有着1300多年历史,2005年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如今,稻田生“金”,稻鱼共生里的“二都方山生态米”每公斤最高可卖到了160元,“方源”田鱼则卖到每公斤120元,尽管价格高,但还是供不应求。
    不做华侨做“农民”
      金岳品在国外生活多年,2007年,他回乡探亲,发现家乡虽然出现了漂亮的洋楼,宽敞的公路,但是地荒了,鱼塘干了,记忆中成片的稻田不见了。
      金岳品说,记忆中家乡最美好的季节是每年的九、十月,水稻丰收了,放了一年的田鱼也差不多长到了六七两,村里举行隆重的“尝新饭”仪式。“稻田养鱼,这可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传。”2008年,金岳品不顾所有人反对,投身“青田稻米鱼”养殖事业。
      开始几年,因为不懂技术,金岳品亏了不少钱。于是,他到各个村落向老农请教,自费前往上海学习稻鱼共生技术。几年间,他就成了稻田养鱼的“土专家”。“这个田埂的垒法,也是有讲究的,不能用水泥砌,因为田鱼有拱泥的习惯,用水泥会伤了田鱼。为了田鱼健康成长,我宁可自己麻烦一点,不时地维护。”走在青石、泥草垒砌的田埂上,金岳品如数家珍。他自豪地说:“我们这里的水稻比其他地方的秆壮穗大,这就是田鱼的功劳,因为田鱼,我们种田不用化肥,完全原生态。”
    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做任何产品都要先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标。”金岳品注册了“方源田鱼干”“二都方山生态米”等商标,还与几位农户成立了方源田鱼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1年,金岳品又通过土地流转从村民手中承包了50亩稻田,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田鱼育苗基地和40多亩的稻田养鱼基地,并发动周边80多户农民,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稻田养鱼。由于声名远播,合作社的稻鱼种养基地还成为了交流学习的示范基地。
      今年,合作社的田鱼基地培育出田鱼苗近1万公斤,到目前已卖出4500多公斤。同时,合作社的稻田里,红米、紫米等精品大米也是大丰收,产品供不应求。“通过合作社的平台,我们的原生态品牌打出去了,销路也不愁了。”金岳品说,他已经摸索出了稻鱼共生的最大承载量,一般每亩田鱼能收50公斤,稻米能收400公斤,不算节省的人工,一亩地收入在万元以上。自此,许多农民追着要入社,要学稻鱼共生新法。
    让田鱼“游”出国门
      2014年6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官员Warren Oling来到方山,实地考察稻鱼基地时,为稻鱼共生系统的生态价值点赞。4个月后,金岳品远赴泰国,从联合国粮农组织领回了“世界模范农民”的奖牌。
      获得这一殊荣后,金岳品觉得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心头的“田园梦”也越来越清晰。不少华侨乡亲也都纷纷表达了合作、投资的意向。
      2016年,金岳品将一条养了40多年、重达13公斤的“田鱼王”带到了浙江农博会,引来很多人围观,这是他的活田鱼第一次“出远门”。为了让“田鱼王”安全到杭州,金岳品还特意买了氧气袋和250公斤水一同带进城。“田鱼还可以游得更远,游向海外。”如今,贴上“世遗”标签的“青田稻米鱼”在欧洲市场很是抢手,现在每周都要发货,已经成为欧洲中餐馆的招牌菜。
      从田里捕捞上来,小心地把300多条田鱼装进带有氧气泵的货车里,然后运往上海机场。两天后,它们就会抵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超市里。金岳品说,田鱼作为观赏鱼运到国外是论条卖的,每条四五十欧元。不仅如此,华侨们每次回乡探亲,都要买田鱼干,带到国外,以解乡愁。
      今年,金岳品开起了“鱼家乐”,外带销售鲜活田鱼、田鱼干、农家酒等土特产品。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满:“我们为田鱼干进行了QS认证,经过认证后,就可以真正走出国门了。”
    黄俊剑 金豪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