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彤在《光明日报》撰文说,环保标语既可被认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传播手段,又可被视为一种独特的公共治理模式。近年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环保标语在引导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和意识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各地时而会爆出一些“高级黑”“低级红”的环保标语和口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标语本身语言使用不科学、权力滥用和执行缺失。要制定出好的环保标语口号,就要认真研究传播规律,准确传递执政者理念,这既是一种治理策略,又是一种智慧担当。
首先,应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拓展环保标语的文化价值。设计者应从受众角度出发,既注重标语的谐音、歇后和幽默意味,又不能忽略其文化内涵和底蕴;既能体现出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又能表达出与民众共享治理成果的胸襟,让更多以人为本、充满哲思的环保标语出现在城市乡间,如“一人一年一棵树,绿山绿水绿山河”。
其次,应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尊重标语“兑换承诺”的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符号,标语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彰显了执政者的价值取向。如果将标语当作工具“口号”而不思效果落实,那么标语就会变得一文不值,甚至会丧失政府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最后,应在体现地域特色的基础上,突显标语的亲和力。每个地方的标语只有更多体现地域性,才能引起公众的关注,令公众切身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增加标语的带入感和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