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创业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的“哥俩果农”

  这些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但位于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腾豪村一处山坡上的塘汇果园里,绿树点缀着淡淡的嫩绿粉黄,一个个成熟的黄桃、梨躲在枝叶下“纳凉”,树枝都被压弯了“腰”。
  “随意品尝,感觉好的话请帮忙在微信朋友圈转发……”果园里,王佳德、朱金钐两个皮肤晒得黝黑的农家汉子热情地打着招呼。
  今年是这对哥俩迎来的最大丰收季。朱金钐摘下一个梨,一边麻利地去皮,一边自豪地介绍,“喏,这是台湾翠玉梨,果皮细薄、肉脆汁多,吃了还想吃!”果然,一口咬下去又脆又甜。
  步入果园,果香愈发浓郁。3年前,这哥俩一个在外从事防腐工程行业,一个在镇上做餐饮开饭店,与种水果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升温,两人瞅准机会,打算回乡创业。“我们一拍即合,在2016年秋天承包了100多亩土地,种起了台湾水果,有樱桃、黄桃、富贵子等20来种水果。”朱金钐说。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可花费了哥俩不少心思。“果树里头的学问大着呢!”王佳德说,他们引进台湾的栽培种植技术,给果树的生长备足“干粮”——首先在梨树下挖一个大约直径80厘米、1米深的坑,对土壤进行杀菌消毒,并填入20至30公斤的底肥,经过一夜发酵后,覆上泥土,再施上磷肥、钾肥,喷上保护性药水才算“大功告成”。如此一来,传统的台湾梨需要3年才能产果,在哥俩的果园里,只需1年即可挂果。
  进入果园,随处可见的杂草长得“生机勃勃”。“大多数人都以为草抢食了作物的养分,其实,这是纯天然的有机肥,反而可增加土壤的肥力。”王佳德一边说,一边将收割起的“田间土肥”仔细码垛。
  “桃树比梨树难料理,起先一边长一边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专门跑去参加省农科院的黄桃种植培训班,向专家讨教经验。”站在长势喜人的果树下,哥俩讲起这些充满“泥巴味儿”的往事,变得滔滔不绝起来,“今年80%以上都成功了。黄桃树施有机农家肥,一年可挂果,一棵成熟黄桃树生产的果品可卖两三千,亩产值上万元。”
  初尝甜头,哥俩信心倍增。对于今后的发展,他们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王佳德介绍:“我们已经联系绍兴文理学院、东方酒厂等进行果子的深加工,制成果汁、果酱,开发养生酒,并进一步完善冷藏技术,做好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把果园打造成精品化、精细化的休闲农业基地。”
钟伟 郦曼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