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省早稻收获完毕。今年早稻收割期间,各地屡屡传来亩产创新高的消息。上月底,由金华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金早239”“株两优831”两个早籼稻新品种就风光十足,在衢州市早稻双创竞赛中双双夺冠,深受当地种粮大户的青睐。
7月26日上午,衢州、金华两地的农技专家聚在龙游县湖镇水稻高产示范区,顶着烈日,对龙游联众种粮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百亩“金早239”双创示范方进行测产验收。经现场机割,实测平均亩产620.72公斤,最高田块亩产达660.87公斤,一举夺得今年衢州市早稻亩产冠军。衢州市农技推广站推广研究员陈建明介绍,“金早239”作为常规早籼稻品种,能获得如此高的亩产,已是非常不容易,远超衢州市早籼稻亩产水平。
此前的7月22日,衢州市组织有关专家已对龙游县红专粮食专业合作社百亩早杂“株两优831”进行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648.81公斤,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656.79公斤,夺得衢州市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冠军。至此,早稻品种“金早239”与“株两优831”在衢州市早稻双创竞赛中双双夺冠!
金华市农科院作物所王孔俭告诉笔者,“金早239”是常规早籼品种,2017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2018年6月,通过国家水稻品种审定。今后“金早239”将拓展种植范围,向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推广。
除了“金早239”,杂交早籼稻品种“株两优831”在金华等地也表现出色。7月16日,在武义县桐琴镇赵宅村百亩示范方基地,通过武义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测产验收,平均亩产672.63公斤,高产攻关示范田亩产714.64公斤,创该品种亩产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省早稻抽穗扬花期以及灌浆、乳熟期遭遇极端“冷黄梅”天气。这两个早稻品种还有如此高的产量,充分体现了品种抗逆、高产稳产的特性。目前,“金早239”和“株两优831”在金华、衢州等地已有1万多亩种植面积。
近年来,金华市农科院早稻新品种选育成效显著,早些年选育的“金早47”早稻品种已成为我省早稻主导品种,从2002年至2012年,“金早47”应用面积已连续11年居全省首位,年种植面积占全省早稻种植总面积的30%左右,省内累计推广面积达565.9万亩,增加经济效益约4.8亿元。这些由金华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水稻品种正让全省乃至全国的种粮农户尝到“金华创造”带来的甜头。
叶晨慧图为龙游百亩“金早239”测产现场。王孔俭 摄
链接:
“金早239”
该品种是由金华市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早籼迟熟品种,2017年通过浙江省审定,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这也是金华市农科院近20年来唯一通过国审的水稻品种。该品种植株较高大,长势繁茂,分蘖力中等,剑叶挺,叶色浓绿,叶下穗,穗大粒多,结实率、千粒重高,增产潜力大。两年省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14.9天。根据该品种特点,今年农技推广部门采用机插栽培、适度密植、控氮增磷钾等技术,在今年早稻整个生育期遇持续多雨寡照天气,多数早稻品种出现减产的情况下,该品种却逆势增产,实属难得。目前,该品种在省内推广面积已达1.5万亩,江西、湖南5000余亩,累计超2万亩。该品种在种植中只要注意良种良法相结合,其推广前景广阔。
“株两优831”
该品种由金华市农科院作物所于2016年育成,并通过浙江省审定。该品种生育期适中,植株中等偏矮,分蘖力强,耐肥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抗逆性强,特别在穗期耐阴雨不良天气能力强,易种好管,结实率稳定,高产稳产。2017年早稻穗期多雨,金华市开发区越溪家庭农场50亩“株两优831”示范方验收平均亩产569公斤,灾年获丰产;2018年武义县百亩示范方验收,最高亩产714.6公斤,平均672.6公斤,创该县早稻亩产新高。今年是“株两优831”全面推广的第一年,在武义县推广面积达5000多亩,全部机插。据多点调查,面上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其中后桑园村百亩示范方验收测产平均611公斤,高产田亩产643.7公斤;衢州市播种面积也达5000亩左右,且该市龙游、常山、衢江区的早稻高产竞赛验收主栽品种均为“株两优831”。 王孔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