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15日-21日,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为主题的全国“三农”媒体总编辑赴云南省楚雄州脱贫攻坚主题采访活动在该州举行。
近年来,楚雄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弘扬钉钉子精神、工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全力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系统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全州建档立
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92504户343609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3675户45165人,贫困发
生率从12.25%下降到2.5%,贫困村从644个减少到188个。30多家涉农媒体的编辑、记者深入该州9县1市,围绕脱贫攻坚主题进行采访。本报今推出特别报道,聚焦该州精准脱贫攻坚工作
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产业精准扶贫
深山里的希望之光
走进位于楚雄州大姚县金碧镇将军村的大姚仕华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核桃、石榴、梨等果子点缀在一片绿色中,煞是惹眼。
然而,此前这片基地的“主人”是茅草和石头,无法靠山吃山的村民生活很是贫困。2008年,当地通过招商引资,彭仕华投资4600多万元成立大姚仕华公司,先后流转了金碧镇凉桥、将军两个村的2万亩林地,实施低效林改造,发展核桃种植、林下资源开发和林下特色养殖等产业。
公司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为当地群众创造就业岗位。“我们将核桃分为50-150亩不同面积的管护区,按照每棵树10元的管护费承包给贫困户,每户一般能承包2000-3000棵,仅此项一年农户就能增收2万-3万元。”彭仕华介绍道,2018年,公司吸纳贫困户182户,350人参与管护,支付管护费200余万元。除了山林果树外,彭仕华通过发展绿壳蛋鸡养殖项目,吸纳将军、白鹤等3个村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和沪滇合作资金125万元入股公司,再以分红的形式每年返还给贫困户与村委会,将扶贫从输血变为造血。
目前,该公司拥有标准化种植核桃基地6000亩,软籽石榴基地300亩,其他各种水果基地300亩,养殖绿壳蛋鸡7万羽。2018年,公司实现产值1491万元,带动649户贫困户参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增收500多万元。
无独有偶。位于楚雄州双柏县妥甸镇罗少村的云南祥鸿农牧业有限公司,也以“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股份合作”的循环种养和股份合作模式带领山区农户致富。
据记者了解,云南祥鸿农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努比亚黑山羊培育及销售、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等为主要经营项目的企业,目前存栏努比亚黑山羊2657只、优质种黄牛200头,种有300多亩白及、黄精等中药材,又建了50亩中药材繁育基地。“为解决牛羊粪便污染问题,我们探索出‘青储秸秆喂牛羊—畜粪制成有机肥—粪肥种植中药材’的种养一体化生态循环模式。”公司总经理尹世祥说,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增加了周边农户的收入,“公司与周边127户农户签订秸秆收购合同,仅罗少村就有超过一半的农户种植青储秸秆,户均增收2.8万元。”“我们还采取股份合作模式,发展能繁母牛养殖合作项目,持续带动农户增收脱贫。”尹世祥说,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缺乏养殖技术的贫困户,去年妥甸镇政府统筹36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购买相应价值的能繁母牛交由公司代养。5年合作期内,在保证原始股金不变的前提下,公司和贫困户按当年获得收益对半分红。
20年两度搬迁
小山村迎来华丽蝶变
“二十载两搬迁越搬越好 一辈子跟党走无怨无悔”,走进楚雄州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村中牌坊上的一副对联记录了村庄20年的变迁。
1994年,因支持国家重点工程西静河水库建设,紫溪彝村从大山深处迁居到生活条件更为便利的山下。2013年,又因广通至大理铁路复线和楚雄至南华一级公路建设需要,紫溪彝村再次搬迁。“第二次搬迁,在短短半年时间,50户搬迁户建起了崭新的彝族特色民居,34户实施民居提升改造,2014年春节前夕,全体村民喜迁新居。”据紫溪镇党委书记杨培香介绍,如今,紫溪全村共有84户、365人,彝族占93%,是一个集移民、少数民族为一体的小山村。“当时搬迁,村民大多有一些不愿意,我当时任紫溪彝村党小组长,为了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我率先对自己的住房进行了翻修和改造,要为大家起到带头作用。”提起往事,紫溪彝村2组的李和有向记者介绍道。李和有通过将400多平方米的住房进行改造翻修,打造“彝家乐”,将民族特色与当地的旅游业相结合,吸引了各地游客来紫溪彝村游玩,仅去年一年收入就达10余万元。
在紫溪彝村西面一个足有150米长的长廊下,一字摆放着45张餐桌,与旁边7户彝族村民的房屋、餐桌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共有85桌。这便是紫溪彝村远近闻名的长街宴。这里,平均每天接待客人500人以上,周末、节假日可达千人。37岁的杨正雄现在是歌舞表演队的队长,每天下午4点,他准时带着13人的表演队给游客们表演彝族歌舞。靠表演民族歌舞,杨正雄每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此外,他用自己的房子入股村里的旅游企业,算上租金和分红,每年他家能有10多万元收入。
据杨培香介绍,1994年搬迁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524元,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到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经历了两次搬迁的紫溪彝村,实现了从落后村到“云南美丽乡村·中国第一彝村”的华丽蝶变。
从乡村走向世界
永仁彝族“赛装文化”为脱贫攻坚“添彩”
在大山深处的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有一个传承千年的节日——赛装节。每年的正月十五,姑娘们都会穿上亲手绣制的漂亮的彝族服饰,在赛装场上赛歌赛装、比美比巧,彝族“千年赛装”和“千年彝绣”成为彝家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记忆,也成为永仁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近年来,永仁县依托这项特色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带动彝族贫困地区摘掉贫困帽,奔向新生活。
走进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村,一群彝族乡亲穿着他们的民族服饰,正在欢快地起舞,迎接远道而来的朋友。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民俗特色,观赏性与参与性的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到活动中来。随着雄浑嘹亮的过山号吹响,各族人民群众聚集在一起,歌如潮、舞似海,充分展现了赛装之美、赛装之乐。
歌舞过后,在场的彝族女性纷纷拿起自己的绣品,一针一线地精雕细琢。“我们是搬迁村,刚到这里的时候,家家户户主要靠种地为生。”莲池乡彝族刺绣协会会长李济燕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2013年,李济燕牵头与其他10位村民成立了莲池乡彝族刺绣协会,带领当地妇女组团作战。在这群“娘子军”的努力下,千年彝绣这一古老技艺转化为服饰之美,“指尖艺术”正成为彝家妇女的致富产业。千年赛装有力助推了永仁彝绣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发展。彝绣产品类型由以前单一的民族服饰向艺术收藏、宾馆饰品、旅游饰品、家居用品等多种类型延伸,成为广大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有力助推脱贫攻坚。
据悉,永仁掌握彝绣技艺的达万人以上,全县有彝绣协会3个,彝绣公司15家、农民彝绣专业合作社6个,年产彝绣产品28万件,彝绣产值突破3300万元。莲池乡查利么村村委会荣获“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示范村”,永仁彝绣一条街荣获“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销售示范街区”。同时,千年赛装节有力地拉动了节庆旅游、景区旅游、乡村田园采摘游等旅游经济发展,全县旅游经济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态势。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221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24.31亿元,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增幅15.1%。
丝路云裳、世界共享。现在,赛装文化这一传承千年的优秀文化艺术,在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提升为国际一流、世界知名的“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迸发出了更强的发展活力。据永仁县委副书记李明峰介绍,这一土生土长于永仁的民族节日,深深植根于永仁这一沃土,文化传承惠及千家万户,特别是万千绣女的赛装文化和彝绣技艺,未来必将对永仁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更大的作用。
“电商+野生菌”
南华打通农民特色致富路
在云南,你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世界野生菌看云南,云南野生菌看楚雄,楚雄野生菌看南华。依托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性的森林资源,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成为野生菌资源的天然宝库,南华县素有“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等美誉。随着夏季的到来,南华的野生菌市场也随着气温变得火热起来。
“这三样分别是黑皮、白皮、黄皮鸡枞,价格在每公斤200元左右。”南华野生菌交易市场内,明兰野生菌礼品店的老板许华兰正在热情地招揽客人。许华兰告诉记者,这些野生菌都是从农村收购过来的,通过野生菌交易市场卖到全国各地。“每天都会有鲜货和冻货一起送来,新鲜的野生菌在冰箱里一般能保存10天左右。现在通过快递,3天就可到消费者手中。”
据南华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马明早介绍,南华县已知野生食用菌种类290多种,占全国930多种的31.2%,占云南省670多种的43.3%,占楚雄州300多种的96.7%,其野生菌资源年蕴藏储量1万多吨。然而,由于基础设施滞后,贫困面大,这些农特“山货”遭遇了“养在深闺 人 未识”的困境。为唤醒广袤农村“沉睡”的优质资源,南华县瞄准了集约化市场和农村电商,开始着力为“山货”进城变商品搭建平台。
“为解决野生菌销售过程中,乱摆乱放,交易不规范等问题,2003年,南华县拨出专款,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的野生菌交易市场。”马明早说,该市场分为两个功能区,一是以常年交易野生菌加工产品、速冻类产品为主的店铺区,二是以季节性交易新鲜野生菌为主的鲜菌交易区。据统计,2018年,整个市场的野生菌交易量达到8283吨,交易额超过6亿元。“十多年来,该市场作为野生菌集散地和流通平台,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广大商家和采摘野生菌的农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马明早说。
近年来,南华县依托“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积极推行“互联网+野生菌”营销模式。通过对公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与修缮,搭建起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和双向物流服务网络,使
县域内物
流 成 本 降 低30%以上,配送效率提高50%以上。以前从县到乡镇的物流至少要2天以上,现在12小时之内就能到,到山区边远乡村由4天缩短至2天。每年野生菌上市的时节,南华松茸等新鲜野生菌13小时便可达上海、12小时可达深圳,彻底打通了贫困户与市场连接的“最后一公里”,贫困群众可便捷地在网上销售农特产品,分享电商红利。在电商带动下,南华野生菌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出口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如今,南华县每年约有11万人次参与野生菌管理、采集、出售,野生菌主产区农户野生菌收入占到了家庭经济总收入的40%至70%,个体承包育茸户年均收入超过1万元,最高达10余万元,全县农民人均野生菌收入2188元,野生菌产业已成为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成为推进南华县域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建立“防贫救助基金”
牟定精准扶贫不让一个人掉队
“要不是防贫救助基金,我家刚刚好起来的日子又要变回贫困了。有了这个基金,我妻子的病得到了及时治疗,感谢党和政府!”牟定县新桥镇小蒙恩村委会农民代光金的爱人从2018年4月检查出主动脉瘤后,先后3次住院治疗,花费162964元,按政策报销后还要自付84616元,因此欠下了一大笔债,这场大病,很有可能让这个本就不甚富裕的家庭因病致贫。76155元的精准防贫救助基金,如同一场及时雨解决了代光金的燃眉之急。
去年,牟定县超前研究脱贫攻坚巩固措施,针对少数脱贫对象和农村群众因家庭发生“重大灾害、重大变故、重大疾病”等突发原因,造成产生大额支出、安全住房受损,不能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困难群众,创新设立“精准扶贫救助基金”,适时开展防贫返贫救助,从源头上减少贫困人口总量。“从首批救助的12户困难家庭来看,绝大部分群众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因病、因灾。”牟定县县长赖有常告诉记者。
据该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牟定县“精准防贫救助基金”是在县红十字会开设管理专户,资金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安全高效;按照县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50万元作为基础资金,争取上级补助投入一点作为引导资金,由红十字会倡议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法人,机关干部和其他公民捐资一点作为保障资金的“三个一点”方式筹集基金,做大基金池,实现有人管理、有钱救助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县首批精准防贫救助基金共募集捐款197万元。
为确保救助对象精准,牟定县制定了《牟定县精准防贫救助基金管理办法 (试行)》,明确了救助对象范围,并明确不符合救助标准的对象范围;同时,根据对不同原因造成家庭困难的群众,实施分类施策,制定不同的救助标准,真正实现应救尽救,不让一个人在脱贫致富路上掉队。
目前,该县防贫救助基金已帮扶16户救助对象,共发放救助资金27.22万元,有效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
肖婉琦摄
本版稿件与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蔡希师采写并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