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军
本报讯 村道干净,庭院美丽,鲜花绽放,垃圾分类一丝不苟……日前,记者慕名来到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陆家堰村采访,只见家家户户门前的垃圾桶十分醒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得一清二楚。
“我们村下辖4个自然村,有常住人口约2000,经几年的努力,现在垃圾分类率达99.8%。”村支书姚宏法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经过两年环境整治,村庄面貌大变样,但垃圾不分类现象严重,各种垃圾混在一起,滋生蚊蝇,异味很大。
2017年底,陆家堰村下决心加大力度,打响了垃圾分类“突围战”,将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4类,就此和这个老大难问题“较上了真”。
刚开始,村民对垃圾分类不理解,大多持质疑的态度。为此,村党支部决定,强化党建引领,包片联户开展垃圾分类,并推行“契约式”治理,村干部、党员、村民签订承诺书,对垃圾分类作出承诺。
在姚宏法看来,农村生活垃圾,是关系民生的“大事”,需要充分调动全体村民的积极性,让大家都成为垃圾分类的支持者与参与者。
为了让垃圾分类工作深入人心,村里就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广泛宣传,并制定奖罚制度“动真格的”,成立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和志愿者组成的4个监督组,走家入户开展常态化检查。如发现哪家农户连续3次垃圾分类不规范,则将不能享受村里的相关福利待遇。对于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该村还实行分类回收积分卡制度,积分可到村里换取生活用品,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
厨余垃圾是生活垃圾分类的重点、难点。“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村4名专职回收员每天定时上门回收厨余垃圾,做到源头分好类。还通过厌氧发酵技术,让厨余垃圾在村里变废为肥。”姚宏法一边说,一边带记者来到该村厨余垃圾的最终归宿地——地埋式有机垃圾厌氧处理工程点。
该工程点由专业公司负责设计、建设,可日处理厨余垃圾1.5吨,去年5月建成运行。厨余垃圾从进料口进入到厌氧发酵池,经充分发酵后产生沼液和沼气,沼液加工为有机肥,沼气用来烧火做饭。据综合测算,自实施垃圾分类至今,该村年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达30%,垃圾收集、外运及处理成本节约近25%。
垃圾分类,分出的是文明。陆家堰陆续获得全国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等荣誉,还吸引了来自温州洞头、吉林、贵州、内蒙古等省内外的考察团前来考察取经。“眼下,我们正在进行更细致的干、湿垃圾等的分类培训。”姚宏法说,村“两委”将继续做好群众工作,落实精细化管理,深化农村垃圾分类长效运行机制,致力打造农村垃圾分类建设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