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善治“宝典”

——走进浙江善治示范村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蔡希师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农民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基础。记者最近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各地围绕乡村治理中的痛点和难点,通过加强组织建设、促进干群团结,创新方式方法,持续加大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有效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人翁作用,维护乡村和谐安定,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创产业兴起
洋溢文明村风
  池塘如镜,绿树婆娑,风光旖旎,这便是永康市石柱镇的塘里村。
  炎夏中,记者走进塘里,但见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景观点缀,“一步一景,一户一景”,成为该村的“名片”。既有洋溢着文化气息的家训馆、油纸伞文化馆,还有时尚现代的咖啡馆、酒吧……大大小小的展馆店铺,古今文化交融,为村庄带来了独有的文化韵味。“牛栏咖啡馆”,名字虽俗,风格及内饰却很考究。它原本是一个牛栏屋,荒废了多年,现在改造成了特色咖啡馆。负责人洪佳浩告诉记者,咖啡馆开业已有一年多,当时选择来这里投资,就是看中了塘里村的旅游资源和投资前景。一年多来,这家店不负所望,尤其是周五到周末客流量很大,甚至有从杭州来的游客,每个月的营业额能达10万元以上。“塘里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文化礼堂融于村庄的每一处、每一景。”村党总支副书记孙荣自豪地说。沿着村里的“顾盼廊”而行,一侧是供人歇脚的木椅,一侧是图文并茂的村史,短短的50米,让人了解塘里村的前生今世。诗歌墙,则是将塘里诗歌配以画,在泥墙上的即兴创作,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啧啧称赞。
  如今的塘里,一砖一瓦,一树一木,似乎都饱含着文化,潜移默化着村民,激励着大家向上奋进,让农户和村集体富裕起来。随着前来探访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村民纷纷开起了农庄、民宿、咖啡馆、奶吧、茶馆……与此同时,村“两委”还积极联系组织外地的知名文化公司,前来开设创意工作室,为其提供免费入驻的优惠政策。
  在村民看来,作为一个塘里人,就如同生活在“糖里”一般。“村庄建设越来越好,村民的素质也随之提升,曾经开会掀桌子、修路争高低、无事骂干部的塘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孙荣笑着告诉记者。
依托“一本一章”
打造和美村庄
  河阳之美,美在连绵的古民居,清一色的灰色建筑群落,无声地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在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村支书朱南兴眼里,这些古建筑既是河阳历史的积淀,亦是河阳未来腾飞的基础。
  古村河阳,从2000年开始保护古民居,发展旅游业,但一些村民很不理解。在村庄开发利用中,有村民把老房子的门窗梁柱等老物件偷偷拆了卖。朱南兴说,在村“两委”和河阳古民居保护开发管委会的持续宣教和村庄保护开发的有效实践中,村民们的态度渐渐改变了。
  自然,这其中有村“两委”多年来的付出。“村干部人手必备一个笔记本,一个红袖章。”朱南兴告诉记者,干部们每天带着笔记本,村里发生的大小事,你都能在当日值班人员的笔记本里找到。这样做,是为了方便村“两委”了解全村的动态,一旦村民间有矛盾产生,都可以找到具体原因,从而去及时化解。
  一个红袖章,则是村“两委”在2016年形成的标配。“当时村里随地乱丢垃圾的情况比较严重,所以我们就决定,每天早上上班前大家一起去捡垃圾。”朱南兴说,最初,村民以为“两委”只是做个样子,没想到一做就做了3年,现在每天早上,依然会有值班人员背着箩筐在村里捡垃圾。“都是乡里乡亲的,看见我们天天早上捡,他们也不好意思乱扔了。现在,村民们逐渐习惯了自我约束和管理,基本已没人随地扔垃圾了。”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
  如今的河阳村,村美人善,生活环境和创业环境也越来越好。外地姑娘陈诗洁,几年前嫁到河阳做媳妇后,依托当地旅游业的兴旺,开设的茶叶店生意日趋红火。提起河阳的变化,陈诗洁告诉记者:“因为村里发展得好,我们的日子才越过越好。”
村庄走向善治
提升民生福祉
  龙游县溪口镇石角村,从曾经的“落后村”华丽蜕变为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今年还入选了我省第一批善治示范村。提起石角村的转变,村支书张炎林表示,这得益于干群连心。
  石角村位于灵山江畔,作为水运码头的石角,曾有各地商帮汇聚长驻。10多年前,村里干群齐心协力,在此修建了一座“连心桥”,为村里后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村里请县规划设计院规划村庄建设,开展旧房改造,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现在我们村民走的是柏油马路,住的是漂亮新房,生活不要太惬意。”村民张震说。
  近年来,随着村风村貌的提升,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再加上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石角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越来越好。2017年,石角村与县文旅公司合作成立石角旅游开发公司,共同开发石角竹筏漂流项目。随着竹筏漂流人气渐旺,旅游业为村集体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据张炎林介绍,有8个村民在公司打工,除了2200元的基本工资,还有漂流业绩提成,每人每月能赚4000块左右。
  旅游开发也带动了村里农家乐和民宿的发展。村民范志峰告诉记者,从前,他一家人都是外出打工为生,现在开了农家乐,在家门口就过上了好日子。如今,靠着农家乐,范志峰家一年收入能达到二三十万元。“最近,我们村还和一家省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由他们投资400多万元,在村里打造高端民宿。”张炎林坚信,发展是第一要务,乡村善治和谐是发展的基础,未来石角村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