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1日,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与改革部指导召开的“垃圾分类背景下城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可持续模式现场会”在宁波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的供销社系统有关负责人和再生资源回收标杆企业代表近130人,共聚一堂,交流研讨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良策。
我省宁波、绍兴两地的相关做法,引得与会者广泛关注。
宁波:智能回收,为再生资源插上“金翅膀”
继世界银行宁波垃圾分类项目负责人点赞该项目后,7月8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与改革部负责人又在宁波举行的现场会上肯定“宁波经验”,鼓励宁波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可持续运营示范点。
去年12月,宁波市供销社联合企业开发的“搭把手”智能回收系统诞生,上线半年已设各类型回收站点超过670个,减量垃圾2000余吨。同时,为了解答市民“垃圾去哪儿”的疑惑,宁波市供销社投入研发智能回收设备、搭建大数据平台、建设综合分拣中心,尝试和宁波现有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连接起来,打造完整产业链。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传统路径,就是收集、分拣和再加工。当前,大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的建设已在宁波全面启动,现有的姜山分拣中心设计日分拣能力50吨、覆盖约60万人口,此后宁波每个县(市、区)至少配套建设1个同等规模的综合分拣中心,2025年底将年分拣能力提升至150万吨。据悉,分拣后的再生资源将进入自建或联合社会资本建设的泡沫工厂、塑料工厂,形成与前端回收紧密衔接的本土下游产业链,纳入可持续运营的健康产业体系。
设备研发、垃圾投递、搬运处理等环节产生的海量数据,也得到了充分利用——放在“家门口”的智能回收箱可以自动称重、自动计价,用户的基础信息和投售行为数据通过移动客户端汇总上传;封闭式回收车辆配备了车联网系统,与后台即时互动,根据指令完成清运任务;分拣中心可对清运车辆实行不卸货称重并记录相关数据,确保车辆和人力的高效利用。
最终,这些数据汇总到大数据平台,并与政府行业管理信息平台对接,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公共资源配置、税收征管、经营合规性监管等工作提供判断依据。“再生资源的回收既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有显著的社会价值,我们的目标就是挖掘它、用好它,兼顾项目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宁波市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说。
绍兴:政企联合,分类回收“两网”融合
面积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居民投放的旧报纸、纸板、衣物、塑料等废旧物品被分门别类地整理好码放在墙角,一角的牌子上标注着回收品类及其价格,而门口的货架上放着可用于兑换的各类日用品……7月10日,在位于绍兴市柯桥区柯桥街道瓜渚绿洲小区的再生资源回收站里,一批客人在工作人员的讲解引导下,来了一场再生资源回收的体验之旅。
当天,在宁波参加再生资源回收现场会的与会人员“移师”绍兴,分享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绍兴模式”。
2018年,绍兴市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列入十大民生实事工作之一,计划通过3年时间,构建起由社区、村居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区级分拣加工中心及相关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组成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绍兴市供销社牵头抓总,在越城、柯桥、上虞启动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程。三个区明确相关主管部门,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确定了负责具体运营的相关企业。
去年底,绍兴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共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站点63个,其中越城36个、柯桥12个、上虞15个。另建成分拣加工中心4个。统计显示,半年时间,三个区已累计回收各类废旧物品近1万吨,发放再生资源回收积分卡6.8万余张,兑换积分120亿分。
当天的另外两个考察点,分别是越城区城西联运分拣中心、柯桥区柯桥街道后梅小区再生资源回收站。山西太原市供销社业务处负责人刘君说,他感受最深的是绍兴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没有实实在在的投入,很难做起来”。
而在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秘书长唐艳菊看来,绍兴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探索了政府部门做规划、社会企业全程运营的运作模式。通过这样的模式,实现了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两张网的高度融合,真正构建了一体化、全链条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这是在垃圾分类背景下,我们一直想提倡的模式,也是这次选择来绍兴考察的原因所在。”“根据部署,今年3个区将实施再生资源回收二期工程,计划新建回收站点77个,目前已建成12个。其他3个县市也正抓紧启动。”绍兴市供销社主任王忠灵表示。
徐展新 刘波 周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