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浙江畜牧兽医

加强防控工作,扑杀补贴大小猪场一视同仁

农业农村部就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答记者问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介绍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进一步提升防控能力
  于康震介绍说, 自2018年8月初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连续奋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总体看,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势头明显减缓,正常的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正在逐步恢复。
  针对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国务院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两次印发明电通知,作出部署。为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构建防控长效机制,打赢非洲猪瘟防控攻坚战、持久战,此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对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稳定生猪生产都作出了部署,提出了“八加强一规范一稳定”的防控工作总要求,是指导防控非洲猪瘟、提升防控能力、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
  第一,立足生猪全产业链防控。《意见》对全面加强生猪生产各环节非洲猪瘟防控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意见》明确的10个方面,涵盖了非洲猪瘟疫情传入、发生、传播的各个风险环节,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监管要求。
  第二,着眼构建防控长效机制。《意见》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防控长效机制的要求。一是提出要加快实施分区防控,降低疫情跨区域传播风险;鼓励创建非洲猪瘟无疫区和无疫小区,提升区域防控能力。二是强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基层机构队伍,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保障动物防疫工作经费和专项业务经费,补齐动物防疫设施设备短板。三是提出要落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从业者主体责任,加强对关键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着力稳定生猪生产发展。《意见》对稳定生猪生产发展提出了“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强调要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承担起生猪市场保供稳价的主体责任。要加大对生猪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实行临时性生产救助,加强信贷支持。要加快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合理规划、切实保障规模养猪场发展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的土地供应。
  于康震介绍说,在疫病防控措施方面,《意见》着眼于全产业链监管,要求管控各环节风险,堵塞防控漏洞。在养殖环节,要求养猪场户改善防疫条件,做好防疫工作,明确了禁止直接使用餐厨废弃物喂猪,对因使用餐厨废弃物喂猪引发疫情或造成疫情扩散的,不给予扑杀补助并追究责任。同时,明确了餐厨废弃物全链条管理的原则和要求。在运输环节,要求规范产地检疫,严肃查处违规出证等行为,建立完善生猪运输车辆备案管理和指定通道运输制度,落实清洗消毒措施,强化查验监管。在屠宰环节,重点是明确要求落实屠宰厂非洲猪瘟自检和驻场官方兽医两项制度。同时,要求加大生猪屠宰厂资格审核清理力度,明确对不符合条件的,一律吊销生猪定点屠宰证。在加工经营环节,重点明确了加工经营主体的检查检测制度,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并开展抽检。
扑杀补贴大小猪场一视同仁
  于康震表示,关于补贴的问题,国家对于因非洲猪瘟疫情防控而扑杀的生猪给予补贴,不论大猪场、小猪场,也不论猪场的所有制性质,在补贴政策上是一视同仁的,没有任何区别。在补贴操作层面,去年我们补贴结算是一年一次,今年我们进行了改变,缩短了结算的周期,现在是每六个月结算一次。
  关于疫苗方面,于康震介绍说,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之前,我国内地有关科研单位已经开展了非洲猪瘟疫苗的有关研究,主要是在理论和技术资料的准备上,有了一定的人才和技术储备。非洲猪瘟发生以后,农业农村部积极推动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工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开展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总体看,我国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上也没有一种非洲猪瘟的疫苗被批准上市。疫苗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对疫苗的生物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尽管我们有了好的起步,但成功研发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非洲猪瘟疫苗任重道远。
加快落实扶持生猪恢复发展政策
  就如何进一步采取措施恢复生猪生产的问题,杨振海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切实抓好稳定生猪生产各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落实扶持生猪恢复发展的政策。将联合有关部门,督促各地落实好《意见》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对调出大县的规模猪场开展临时性生产救助。加强信贷担保支持,抓紧落实种猪场和大型规模养殖场贷款贴息政策。加快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发放进度,尽快将补助资金兑现到养殖场户。进一步完善能繁母猪和育肥猪政策性保险。
  二是强化信息引导和技术服务。加强生猪生产定点监测和市场价格调度,及时发布动态信息,多渠道宣传解读利好预期,鼓励养猪场户补栏增养。要针对当前生猪生产中存在的生得少、死得多、长得慢等技术问题,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养殖一线,推广高效实用饲养技术,帮助养殖场解决技术难题。
  三是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养殖场生物安全和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继续创建一批高水平的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引导有条件的中小养殖户发展现代家庭牧场。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合理规划、切实保障规模养殖发展用地需求。
  四是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督促指导畜牧大县落实好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支持养殖户完善粪污处理设施条件,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降低生猪养殖成本。
  五是优化生猪产业布局。督促地方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鼓励和支持生猪自给率低的地区扩大生猪生产,提高生猪生产和供给保障能力。抓好分区防控,加快推进中南区试点,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推广经验。支持生猪养殖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全产业链发展,推动由“运猪”向“运肉”转变。
郭兴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