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霙
河水碧绿清澈、屋舍错落有致、村道干净整洁……走进遂昌县北界镇苏村村,仿佛置身于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之中。
每天早上7点,垃圾管理员赵樟炳就开始忙碌了:挨家挨户收集可腐烂垃圾,清洗垃圾桶,通过手持终端(含二维码扫码器、GPS定位系统、智能管理软件APP)扫描贴在村民家门口的二维码,对其分类情况进行打分,之后把垃圾运到处理站集中处理。“以前大家没有垃圾分类的观念,所有垃圾都扔进一个垃圾箱。自从实施了垃圾分类以后,村庄变美了,大家心情也更好了!”赵樟炳笑着说。
这几年,苏村的“颜值”越来越高,得益于从2017年开始实施的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分类处理。村里设有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积分兑换超市、一体化可回收垃圾投放箱等,还为全村农户配备了分类垃圾箱,并由专人上门分类收集垃圾。作为我省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遂昌首批垃圾分类示范村,苏村探索出了自己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苏村模式”。“简单说,就是由农户先在家将垃圾分成会腐烂的和不会腐烂的两类,前者由垃圾管理员上门收集,运送到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做成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后者则采取定时定点投放,全村设置有10个投放点,村民在每天下午5点至次日早上8点前自行投放。”村支书华素萍告诉记者,8点以后,清运员将垃圾全部运至中转站,全村白天实现“无桶化”。自从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全村垃圾总量减少了五成左右。
在农村推进垃圾分类,难度自然不小,苏村为此动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可行的金点子。如,创新实施“二维码”智能评价、垃圾“身份证”管理、远程管理“千里眼”等举措。特别是垃圾兑换超市有偿回收新模式,让村民得到实惠,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进而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赢。
去年,遂昌县首家智能化垃圾兑换超市在苏村开业。超市里配置了一体化可回收垃圾投放箱,农户只需扫描二维码,即自动打开分类回收箱,投放箱自动完成称重和积分存储。农户可到隔壁的“售货机”上,用积分换取洗洁精、肥皂、酱油等日用品。
苏村已成为遂昌县垃圾分类的一张“金名片”。至目前,该县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村已有151个,覆盖率达到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