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品牌

鄞州雪菜:如何让老味道走得更远

  前几天,宁波市鄞州雪菜协会召开了一次理事例会,来自区内主要雪菜生产加工企业的当家人集思广益,讨论如何扮靓传统农产品,让“鄞州雪菜”打赢“翻身仗”。
“东乡一株菜”辉煌不再
  鄞州自古就有“东乡一株菜,西乡一根草”之说,“东乡一株菜”指的是邱隘镇的雪菜。据史料记载,鄞州雪菜已有500余年历史。明代鄞县诗人屠本畯曾写道:“四明有菜名雪里蕻、头昔蓄珍莫比雪深,诸菜冻欲死,此菜青青蕻尤美。”
  鄞州雪菜味道鲜美,可以单独成菜,可以配海鲜、河鲜,配各种肉类、蔬菜,是名副其实的“百搭”。宁波有句俗话叫“三日勿吃咸菜汤,脚骨有眼酸汪汪”,可见人们对雪菜的喜爱。鄞州也成为“中国雪菜之乡”。
  然而,在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异常波动等情况下,鄞州雪菜行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如何在坚守传统味道的同时,调整战略适应市场发展,是摆在鄞州雪菜行业面前的一个课题。“十年前,一袋150克的雪菜可以卖1元,现在一袋30克的也是1元。虽然看起来克数少了,但算上人工、食材采购、包装运输等,雪菜盈利很薄。”宁波紫云堂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卢超艳说。
  卢超艳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整个鄞州雪菜行业所面临的难题。笔者调查了鄞州区东吴镇、海曙区章水镇、余姚市小曹娥镇等地的几家雪菜生产企业,发现同样有着“卖不上价”的问题。在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的鄞州万达沃尔玛超市、天一广场华润万家超市的货架上,一袋雪菜在市场终端的售价也只有2.5-3元。相比同品类的榨菜、甜酸荞头,价格确实有点低。此外,由于雪菜独特的口味,其客户群集中在华东地区,不像榨菜那样遍及全国的角角落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雪菜行业的发展。
  徐海峰种植雪菜已有20多年了。早些年,他种植雪菜还赚了一些钱,而如今虽然机械化种植水平提高使得雪菜产量翻番,但收益没有增加。“收购价格只有0.6元/公斤,很多农民是丰产不丰收。”这几年,他最大的感触是身边种雪菜的人少了,愿意接班务农的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
  笔者采访中发现,除了“卖不上价”“收购价低”等原因,城市化进程加快也是一个因素。鄞州雪菜种植起源于邱隘镇,可如今,邱隘镇及其周边适合雪菜种植的耕地不断减少,这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引入新技术传承老味道
  20世纪90年代初,鄞州雪菜行业主动调整生产策略,让雪菜从过去的走街串巷、提桶小卖,发展到大规模生产、机器包装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鄞州三丰可味食品有限公司就是从小作坊到生产线的典型代表。当年,该公司兴建两个生产车间,开发了多条酱腌雪菜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机器换人后,钱投到雪菜食材的源头管控上,已经拥有无公害原料生产基地180公顷,年种植面积(复种)5000多亩。“看,这些是今年的雪菜,腌渍后加工成霉干菜出口到欧美市场。”近日,宁波引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繁忙。公司负责人李竟介绍,传统的雪菜制作过程只需经过简单的水洗、腌渍、包装,由于操作环境差,全凭老师傅的经验,很难达到新零售环境下的产品质量要求。
  为确保每一批次雪菜及相关制品的口感,四年前,李竟和他的团队向宁波市科技局申请立项,破解了雪菜衍生品霉干菜精深加工的卫生达标难题。如今,该公司的霉干菜已取得日产5吨的喜人成绩。
文化为媒拓展市场销路
  这几年,以原味雪菜为基础,鄞州区内的各雪菜生产加工企业相继开发了笋丝雪菜、雪菜王、调味雪菜、瓶装雪菜、罐头雪菜、霉干菜等产品,产品口味和包装剂量日趋丰富。
  宁波紫云堂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的鄞州雪菜礼盒,每小袋30克,外包装精美宛若文创产品。该礼盒在特产店销售火爆,成为游客的伴手礼。
  宁波引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出资打造了3650平方米的“鄞州雪菜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目的就是留住雪菜的文化记忆。如今,鄞州雪菜博物馆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每周都有旅游团到此参观,游客们也会兴致勃勃选购一些雪菜食品。
  鄞州雪菜闯天下的过程中,不仅被赋予文化内涵,还依托乡愁文化打开了海外市场。宁波市鄞州雪菜协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鄞州雪菜的销售遍及华南、华东、西南等地区,在各大中央厨房和连锁餐饮店都有鄞州雪菜的身影。这几年通过线上销售,鄞州雪菜走出国门,在美国、迪拜、非洲等地均有销售。
  眼下,宁波市鄞州雪菜协会正牵头对区内的雪菜生产加工企业试行“公司+农户+基地+标准化管理”及“公司+合作社+成员+标准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对全区范围内的16条酱腌菜全自动生产流水线产品使用“鄞州雪菜”统一包装,实行产品协会备案制,以确保优质优价。同时,抓住各类农产品展销机会,组织鄞州雪菜企业抱团走出去,主动对接学校、餐饮连锁企业进行供货,多渠道拓宽“鄞州雪菜”的市场销路。 王博 杨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