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乡村兴,百业兴;“三农”稳,全局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从桐乡的实际出发,必须抢抓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历史机遇,依托江南水乡特色和平原地区优势,不断探索实践、守正创新,全面促进乡村产业旺、人才兴、人文和、治理优、百姓富,同步推动数字乡村、诗画乡村、善治乡村、富裕乡村和活力乡村建设,力争走出一条平原水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绘就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桐乡画卷,奋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智慧赋能促转型,打造数字乡村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桐乡要抢抓乌镇峰会红利释放、杭州大湾区建设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以创新引领、数据驱动为核心战略,打造以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为核心的新经济增长极,成为浙江数字乡村的领跑者。
要实现产业数字化。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田园,以数据链带动和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对乡村产业进行重构,加速推动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领域的普及。
要实现治理数字化。通过整合市级社会综合治理、12345政务热线、综合执法及市场监管等四大基层治理数据平台,横向打通63个市级部门,纵向联通市、镇、村三级网络体系,建立基层治理综合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事件及时流转处置,大大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要实现生活数字化。推动乡村公共服务模式数字化变革,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消除城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升乡村发展整体水平。
内外兼修美生态,打造诗画乡村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如何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和百姓获得感的“天平”,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带来金山银山,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要建设美丽乡村。在风貌、生态、人文上寻求和谐,将江南的气息、画里的桐乡融进建设的方方面面。把美丽乡村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回应群众期盼、满足现实需求的重要抓手。按照“大花园建设”的要求,推进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城镇、美丽河湖、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实现乡村整体美、城乡全域美。
要守住乡村文脉。文化是乡村的根脉和灵魂,既要发掘和保护具有本土水乡特色的文化遗存,更要深度挖掘和提炼村庄文化内涵。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不仅要保护物质形态,更要保护传统文化。坚持自然和人文相融合,让乡村真正成为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要发展生态产品。将乡村振兴理念和现代科技手段融入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过程中,将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地制宜,提供更多的绿色生态产品,促进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的整体发展,打通生态和经济的循环圈。
“三治”融合树样板,打造善治乡村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作为“‘三治’融合”的发源地,桐乡不仅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完善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而且要从基层自治着手,不断激活乡村主体的创新力量,为乡村发展凝聚合力。
要突出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关键在党。在桐乡的“三治”实践中,始终把基层社会治理和基层党建有机结合起来,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健全基层党组织架构,完善基层党组织工作体制和机制;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范围,增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可以说,无论是村规民约的制定,社会力量的有效应用,“乌镇管家”的设立,还是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党建的引领。
要坚持人民至上。让人民当家作主是乡村治理的本质和核心,是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桐乡在推进“三治”过程中,高度重视基层民主,努力“还权于民”。像“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道德评判团”等,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参与基层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
要深化“三治”融合。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只有自治、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渗透进乡村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乡村才能真正走上善治之路。通过厘清村居权利边界,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等,强化自治基础作用,提升乡村治理“内生力”;通过建立依法行政指标体系、组建“法制驿站”等,强化法制保障作用,提升乡村治理“硬实力”;通过设立道德模范、建立道德讲堂等,强化德治引领作用,提升乡村治理“软实力”。
精准施策助增收,打造富裕乡村
创造农民美好生活、让农民生活富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的立党初心和执政基础。
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正确处理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的关系,通过政策扶持、抱团发展、利益共享等措施,引导各类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把“互联网+”“旅游+”“生态+”融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促进产业间深度渗透与融合,不断催生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的经营模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
要壮大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农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的重要依托。要创新发展思路,实施市、镇两级飞地抱团项目,增强村级组织“造血”能力,合理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经营,推动行政村以强带弱、弱弱联合、资源互补。创新村集体经济组织实体化运作机制,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品质。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开展入股经营,鼓励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招才引智添动力,打造活力乡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要育强农村领雁队伍。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提升党的组织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形成党员带着群众一起干的良好氛围。
要集聚乡村本土人才。重视开发乡土人才资源,建立特色产业土专家人才库,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政策扶持,不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做大本土人才“基本盘”。激励本土各类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完善本土人才成长机制,充分激发本土乡村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要引育创业创新人才。加强招才引智,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激活各类主体和农村能人“上山下乡”参与乡村振兴。尤其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进两回”行动计划,形成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作者系桐乡市农业农村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