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3版:农机化

农业“机器换人”这些地方蛮有特色

  编者按:
  近年来,我省各地围绕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加大支持引导力度,着力破解农机“住房难”等问题,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有力推动农业设施装备升级换代,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现将余杭、萧山、余姚等地典型做法予以刊发,供学习借鉴。
余杭精准发力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杭州市余杭区以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创建为抓手,出政策、树示范、求创新,精准发力,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区农机装备保有量达65889台(套),水稻综合机械化率85.2%、高效植保机械化率76%、秸秆处理机械化率90.83%。
完善扶持政策,“靶向”精准强基础
  制定出台区级购机补贴政策,强化关键技术作业补助,落实首台套引进和智慧农业项目补助,加快高质高效新农机装备的引进和应用。对水稻插秧机、粮食烘干机等重点机具追加20%补助,对特色机具补助40%;对首次引进的先进机械和设备且当年总投入10万元以上的项目,给予70%补助;对新增自动预警、自动控制、智能生产等设施设备总投资达到50万元(含)以上的,给予35%补助。同时推进金融扶持,在出台“农机贷”金融产品后,又把农机综合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区财政配套补助30%,总补助力度达70%,已投保机具157台,总保额达8400余万元。
突出示范引领,以点扩面促发展
开展农机新产品试验示范,大力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先后引进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备、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叶菜移栽机等新型机械,有效填补空白。在蔬菜、花卉等领域,推广基于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棚内智能化育苗、环境参数采集、视频监控系统、水肥一体智能灌溉系统等,累计建成智慧农业示范基地16个。培育集农机作业、维修、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2+N”综合服务中心,壮大农机服务主体队伍。全区共有农机服务组织19家、维修网点46家,创建省级及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家、农机综合服务中心3家、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23个。
创新工作机制,优化管理求实效
  健全农机农艺融合机制,成立由农机、粮油、植保、蔬菜、茶叶等产业技术专家组成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专家组,围绕水稻、茶叶、蔬菜等主导产业,联合开展技术研究和服务指导,三年来制定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4个。引进应用北斗农机精细化管理系统,实现农机远程监控和管理工作,为重点补贴机具监管和农机作业补助审核提供了现代化管理模式。目前,涉及农机作业补助的秸秆还田、水稻机械栽植作业已全部纳入北斗智慧监管,累计安装北斗机具211台。
萧山着力破解农机配套设施用地瓶颈
  杭州市萧山区以钉钉子的精神多方协力破解农机配套设施用地问题,不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助推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目前,共有农机综合服务组织18家,解决配套设施用地1.59万平方米。
  抓住机遇,出台政策。以全省农机化示范区创建为契机,争取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业规模经营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为达到规模的农机服务组织解决不超过1亩的农业设施用地,“农机住房”问题开始得到逐步解决。
  乘势而上,再出新招。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施农用地管理的通知》,明确水稻育秧中心可再增加不超过1亩的配套用地。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的意见》,明确粮食烘干中心再增加不超过0.5-1亩的设施用地。新型农机服务组织配套设施用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科学谋划,规范管理。在农机服务组织成立与发展过程中,区、镇(街道)和农机部门共同抓好规划布局、制定农机配套方案、做好设施农用地申报等工作,齐心协力使惠农政策落地到位。农机部门制订《萧山区农机合作社总体布点规划》,农机合作社布局为农业大镇2-3个,一般镇(街道)1-2个,育秧中心、烘干中心为农业大镇不超过2个,一般镇(街道)1个,推动了全区农机服务组织规范有序发展。
余姚积极打造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市
  余姚市紧紧围绕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创建,立足“全面全程、高质高效”要求,打破传统,求实创新,实现农机总量大幅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效益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高水平创建成首个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市。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创建工作齐头并进
  余姚将创建工作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印发《余姚市农机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余姚市创建浙江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市实施方案》,明确创建总体要求、目标、内容、进度和资金安排;成立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密切协作,形成市分管领导牵头、农机局具体负责、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有序推进创建工作。加强宣传报道,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加强目标进度管理,明确工作重点、工作措施和工作进度,及时动员部署,保持创建各项工作有序有效,齐头并进,按计划顺利完成。
强化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快创建进度
  设立省“机器换人”示范市创建专项资金,落实本级创建资金50万元,用于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智慧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及农机化技术应用示范基地的创建。宁波市下拨40万元,主要用于创建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以及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创建。落实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宁波市财政和本级财政配套补贴,范围涉及农机购置补贴、农机项目推广、农机库房建设、示范基地创建、示范合作社提质等各个农机应用领域,充分调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积极性。
强化特色创新,推动创建向更高层次提升
  通过政策引导,实施农机购置、技术示范推广、报废更新、库房建设等全面补助,加快推进农机装备数量增加和质量、结构优化,激发农民应用农机、借助农机发家致富的热情。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与农机服务融合,支持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形成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格局,完成“企社共建”3家,实施合同作业、“菜单式”订单作业服务,拓展碾米、包装等农机经营服务产业链的合作社7家,创建农机作业服务公司5家。强化农机农艺融合,通过试验示范,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作业规程和模式,先后完成了山区春笋机械化烘干、霉干菜机械化烘干设备引进,建成鲜食玉米(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部分涉农单位和个人研制出多功能切菜机、榨菜收割机和秧苗输送装置等机械。
慈溪树立高质量示范标杆
  慈溪市凝聚合力,补齐短板,拉升长板,全力打造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市高质量标杆,相关产业领域关键环节农业设施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领跑全省。
  加强领导,统筹助力“机器换人”。将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印发《慈溪市创建省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市实施方案》,成立示范创建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跟踪创建进展,研究解决相关难题。
  政策引领,全力助推“机器换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项目资金,用于示范工程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明确对购置列入宁波市新型农机试验与推广补贴机具符合本地实际的给予定额补贴30%的追加补贴,对购置品目外符合本地特色的按购置价35%给予补贴,对成功创建“机器换人”示范镇、基地的分别给予配套奖励10万元、5万元,对“机器换人”示范点内开展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集成试验的给予奖励3万元,在培育农机服务组织、平安农机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等方面安排专项资金。
  拓展扩面,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鼓励农业(机)组织和农业(机)大户等加大新装备新技术引进应用,对果蔬类移栽、收获、保鲜等关键环节机械给予购置价35%-50%补贴,两年内累计引进各类果蔬特色机械20台(套)的,给予本级财政补贴152.6万元。加大设施农业配套设施扶持力度,探索物联网在农业(机)领域应用,加快推广设施农业的温、湿、光、肥、水、药等调控智能化,建设智慧农业设施装备示范基地、技术示范点2个。加强与浙大、洋马公司等合作,组织杨梅生产物联网、蔬菜机械移栽等试验,开展《红茶生产与茶机机械化应用示范》等11项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示范带动效益明显。
  固强补弱,全面推进“机器换人”。成立农业农机专家组,指导帮扶创建活动,对标对表开展创建,客观分析存在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先后建成智慧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3个、省级及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家、“2+N”农机综合化服务中心3家、无人植保机服务作业公司1家、粮油农机作业公司1家、蔬菜机械化生产基地1个,年均培训农机实用人才1000人次。加强安全生产宣教,完善警农协作执法机制,深入开展外省籍拖拉机及驾驶人治理,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
鄞州整体推进农业“机器换人”
  宁波市鄞州区精心谋划,整体推进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区创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截至目前,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以上,烘干机械化率达到85%,机械植保达到75%,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达到95%。
政府推动,助农有力
  印发《鄞州区创建省级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区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创建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乡镇联动的组织保障机制。出台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对本地急需的新型农机具给予1:1追加补贴,对成功创建“机器换人”示范基地的给予配套奖励10万元,对建成区域性服务中心的配套2万元。三年来,区财政共支出2822万元,引导农民投入购机资金1亿多元,补贴农机具6千余台,受益农户近2000户。
科学施策,壮大服务
  以水稻、茶叶和紫菜养殖为主导产业,以智慧农机装备示范基地(社)和新型农机应用为重点,开展水稻新型农机作业演示等活动,大力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和机具,形成了良好的带动和辐射效应,创建水稻机插示范点10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区域性整体推进”示范镇(街道)5个,智慧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4家。大力发展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发展由农机企业、维修中心、维修网点、合作社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化维修服务体系,目前全区拥有农机合作社23家,农合联1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3家,建成国家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家,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8家,农机综合服务中心3家。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122980亩。
强化监管,保障平安
  以“平安农机”创建为载体,建立平安农机长效机制,完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着力农机安全生产齐抓共管。深化农机安全宣教,倡导农机安全文化,营造“平安农机”良好氛围。构建农机安全生产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三大防线”,为农业“机器换人”保驾护航。
瑞安想方设法缓解农机用地难问题
  瑞安市以创建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为契机,多方通力合作,备案批准设施农用地5000多平方米,有效缓解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用地难问题。
  集体决策。乡镇(街道)通过党委扩大会议形成决议,上报备案审批。如仙降街道办事处特事特办,由街道办事处主任牵头负责现场办公,为益民农机综合服务中心落实了1220平方米设施用地;马屿镇通过党委会集体决策为穗博农机综合服务中心解决设施用地1900平方米;陶山镇由农业和城建副镇长联合牵头,协调农办、土地、住建部门协同解决设施农用地2000余平方米。
  人大监督。农口部门人大代表向市政府提出解决设施农用地建议案,引起自然资源部门高度重视,先后多次邀请农业农村部门和人大代表讨论协商,桐浦镇富民农机综合服务中心500平方米设施农用地由此得以解决。
  捆绑攻坚。把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创建列入市委市政府“十大责任捆绑攻坚行动”,对有关部门、乡镇(街道)进行考核,促使农业、国土、住建、乡镇(街道)等通力合作,协力解决。目前,一个占地7亩的粮食烘干中心设施农用地正在审批,今年8月有望投入使用。
平湖农业“机器换人”日新月异
  平湖市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工作持续推进,“三个并重”推动农业“机器换人”日新月异。
  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并重,农机装备实现“三个转变”。粮食生产机械实现“由弱至强”转变。加强政策导向,对水稻精量(穴)直播机、旋耕播种机、水稻侧深施肥装置、打(压)捆机等机械累加补助至60%;对首台套、自动平衡装置、北斗系统、植保无人机、热风炉等先进适用机械累加补助至50%。至2018年,该市大中型拖拉机增加117台,增长68.4%;栽植机械增加261台,增长215.7%,烘干机械增加629吨/批次,增长65.4%。产业机械设施“由少向多”转变。加强设施栽培、水肥一体等新装备新技术推广,培育年产值达2亿元的芦笋和花卉产业,面积达到1.2万亩;开展环境远程监测与控制系统、智能移动终端应用系统、自动调光、控温、智能微喷灌施肥系统等装备技术应用,建设智慧农机示范基地4个。特色机械“从无到有”转变。引进稻草捆扎机等专用机械,年开展秸秆还田18万亩,机械捆扎5万亩;引进推广农业物联网设备、自动平衡装置、北斗管家等智能化装备。
  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并重,应用水平“日新月异”。加强科研院所和农机企业对接,搭建农机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国内外新装备、新技术试验示范。平湖市顺天粮油专业合作社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开展自动平衡装置改进、热风炉改造、栽植施肥一体机研发等,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技术本地化应用能力。联合省农林大学、大疆公司、农机“4S”店等校企,建立技术人才培训新阵地,为购机用户免费开展各类农业机械操作使用、常见故障排除、维修保养等培训,先后开展植保无人机、烘干机操作员等培训700余人次。组建农机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利用12316服务热线、“农技通”、远程教育系统等平台,开展农业新装备新技术推介及服务指导活动。
  创新发展和安全管理并重,农机效益“水涨船高”。要求新购置机具须完成一定作业量后方能给予地方补贴资金,对规范性合作社及合作社联合社购置农业机械追加补助,通过政策引导提高机械使用效率30%以上。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应用植保无人机、耕种施肥一体机等先进装备,节约作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益。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成立合作社联合社5家。平湖市飞农粮油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现有植保无人机10台,年作业服务超过3万亩,作业收入30余万元。积极开展免费实地检验,推进上道路拖拉机提前淘汰报废和执法检查,近年来全市未发生重特大事故。
德清“智慧农机”唱主角
  德清县农机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农机信息化发展新路子,构建了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去年承办了浙江省“智慧农机”现场会,为全省智慧农机建设提供了“德清经验”。
  构建农机“慧”管理。农机基本信息管理系统能随时录入和适时提供农机名称、类型、品牌、动力等基本信息。农机大数据分析管理系统能提供全县最新和历年的农机装备总数、机械总动力、机耕面积、农机化投入和农机平安示范单位情况等信息。农田基本信息管理系统支持地块管理,合作社可通过手机APP增加相应的地块,管理员可以查看整个县域主要的地块分布情况。
  实施农机“慧”监督。在农机监理上,能准确掌握县域内最新的各类拖拉机分布、各机型农机手分布、拖拉机报废、外籍拖拉机活动、历史购机补贴发放等汇总信息。在农机作业管理上,可以实时监控农机的位置、作业轨迹,统计作业面积,并可按不同农机作业类型实现分类监管。
  开展农机“慧”服务。在生产服务方面,建成了农机物联网基地,可完成基地的物联网相关信息采集、实时监测,促进设施农业、农机管理向规模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发展。在作业服务方面,开发应用农机作业订单发布与管理系统“嘀嘀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APP进行实时订单发布、接单,实现农机适时调度。农民(户)、农机服务组织可快速便捷了解全县合作社、加油站、维修点、农机企业的分布情况及最新的农机政策等。
南浔渔业“机器换人”招数多
  湖州市南浔区是我省最大淡水养殖县区,近年来,紧紧围绕“两山”发展理念,创新养殖模式,优化生产结构,在水产养殖主要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物联网十农机”,打造智慧渔业信息平台,助推渔业“机器换人”,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强化智慧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生产信息全方位监管。通过政府引领和市场运作,建成菱湖镇智能水产养殖系统水产环境监测与视频监控平台,主要用于政府行业管理及渔技部门信息共享,建成庆渔堂智慧水产运营服务平台,直接服务签约养殖农户生产。两个平台均具有数据采集、传输、储存及监控功能,并建有监控服务中心实时监测掌握养殖水质环境信息,实现7×24小时不间断监测,能及时获取异常报警信息,进行水质预警,实现渔业生产信息全方位监测管理。
  强化“物联网+”设备应用,提供生产跨区域远程实时服务。智慧信息平台与水质监控传感器、溶氧自动控制器等设备互联,并配有手机APP终端应用,可以实时获取数据信息并及时发布,指导农户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又能在养殖关键环节及时提醒并实现自动控制。比如高温缺氧鱼类浮头时的机械增氧设备,水质调节等,防止了突发性渔业生产损失。目前庆渔堂智慧信息平台已有注册用户近1万户,完成设备安装1500多台套,覆盖菱湖、和孚、千金等镇6万亩以上鱼塘,服务农户近33 万多人次,养殖户每年亩均提升效益约680 元,并辐射到吴兴、德清等周边地区。
  强化政策扶持资金统筹,保障“物联网十农机”后续推广费用。针对“物联网+农机”模式初始投入和后续维护资金较大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统筹力度。菱湖镇投入财政资金70万元建设智慧信息平台项目;庆渔堂项目在自筹资金的基础上,统筹投入财政资金720万元用于智慧水产运营服务平台建设,今年计划再自筹523万元,同时申报项目资金500万元用于扩面示范推广。
本报综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