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消费

购买儿童消费品,要多个心眼

  •   今年以来,省市场监管局聚焦儿童用品质量安全,不断加大缺陷产品召回监管力度,组织部署全省市场监管部门以儿童床护栏、学生文具、平衡车等热点消费品为重点开展缺陷产品召回监管工作,并对在市场购检、缺陷分析中发现的可能对儿童产生伤害、容易引发火灾等危险的我省10家企业的共计32.6万多件(套)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实施缺陷调查和督促企业主动召回。
      日前,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专门组织省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研究院,对儿童日常使用的五类消费品开展了安全风险研究工作,并发布了消费风险提醒。
    风险提示一:儿童伞
      儿童伞是指从伞帽或伞顶中心位置到伞面珠尾孔(槽)中心50厘米以下(含50厘米),适用于3周岁及以上儿童使用的伞。
      省质安院从市场随机购买9批次儿童伞样品,按国家标准GB 28477-2012《儿童伞安全技术要求》进行检测,发现上述产品主要存在以下五类安全风险:
      铁丝头外露易引起刺伤、割伤、划伤等物理伤害。本次购检发现,有7批次样品存在外漏铁丝头问题。儿童在使用过程中,铁丝头外露的伞容易刺伤、割伤、划伤儿童皮肤,存在物理伤害风险。
      伞帽或伞顶尖(套)过长易导致戳伤等物理伤害。本次购检发现,有7批次样品存在伞帽或伞顶尖(套)过长的问题。由于儿童的好动性及对危险的辨认程度较低,在使用过程,容易导致戳伤自己或他人。
      伞骨插入珠尾深度或结合牢度不合格易导致戳伤等物理伤害。本次购检发现,有7批次样品存在伞骨插入珠尾深度不足或结合牢度不足,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珠尾脱离伞骨,露出的伞骨尖端容易刺伤、割伤、划伤自己或他人。
      饰件与伞结合牢度不够易导致小零件误吞的风险。本次购检发现,有7批次样品存在饰件与伞结合牢度不够,很多儿童伞为了美观增加了很多装饰小零件,当小零件与伞结合牢度不足时,易产生小零件脱落,存在儿童误吞小零件的风险。
      耐冲击强度不够导致物理伤害。本次购检发现,有7批次样品存在耐冲强度不合格,由于儿童的好动性,在使用过程中,儿童伞经常出现跌落和掉落等状态,产品耐冲击强度不够会导致伞帽、伞顶尖或者手柄破损,从而存在锐利尖端和边缘,产生刺伤、割伤、划伤的风险。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建议:购买儿童伞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看产品包装和标识,不要购买“三无”产品。购买前查看产品标识上标注的适用年龄段、规格尺寸,执行标准是否为儿童伞的国家标准,以确认该产品适于儿童使用。
      闻伞面。打开包装凑近闻一闻儿童伞伞面,如果气味刺鼻或异味明显,则甲醛等有害物质超标的可能性较大。
      用手检查产品。首先打开伞查看内侧下盘是否有铁丝头或锐利尖端外露的情况;其次检查伞帽、伞柄、珠尾的形状,是否存在锐利尖端和边缘;再次用手轻拉珠尾,检查珠尾与伞骨是否有结合力,没有结合牢度的产品不要选;对于配有饰件的产品,用手轻拉饰件看是否牢固,再检查是否有警示语。
    风险提示二:婴幼儿及儿童服装
      婴幼儿服装是指年龄在36个月及以下婴童的服装;儿童服装是指十四周岁及以下儿童穿着的服装。
      省质安院对市场随机购买的30批次样品进行检测,发现上述产品主要存在以下四类安全风险:
      pH值不合格易引起皮肤过敏或诱发感染。购检发现,有3批次样品pH值超过国家标准规定值,标准要求pH值为4.0-7.5,样品中最高达到9.6。贴身穿着的婴幼儿和儿童服装,如果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破坏皮肤的表面平衡,从而引起皮肤过敏或诱发感染,使皮肤易受到其他病菌的侵害,尤其对婴幼儿带来更大的健康风险。
      绳带不合格有引起窒息和缺血性伤害风险。购检发现,有14批次样品绳带长度不符合标准要求,衣服头部、颈部的绳带过长会导致勒住脖子,造成窒息。腰部、背部、手足部位的绳、线过长会导致儿童被绊倒、摔倒,或缠绕身体、手足,阻碍血液循环,造成缺血性伤害。
      耐久性标签缝制位置不符合要求易引起婴幼儿皮肤破损出血。购检发现,有12批次样品耐久性标签缝制位置不符合标准要求,婴幼儿贴身穿着的服装,如果商标、水洗标、尺码条等缝制在贴身部位,穿着时会磨损婴幼儿的娇嫩的皮肤,造成皮肤破损出血。
      附件抗拉强力不合格易引起婴幼儿窒息。购检发现,有3批次样品存在附件抗拉强力不合格,在婴幼儿服装上的附件如纽扣、套环、蝴蝶结、装饰亮片和珠子等,如果没有一定的抗拉强力,易被婴幼儿抓取后脱落,有进入嘴、鼻、耳,造成窒息等严重伤害的风险。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建议:购买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看标签。购买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时应查看标签标识,注意不要购买“三无”产品。在产品的耐久性标签上至少要有号型规格、纤维含量和洗涤符号3项内容。
      看面料。选择天然纤维制成的手感舒柔的面料,特别是选择购买婴幼儿服装时,建议选择手感舒柔、透气和吸湿的天然纤维,如棉、蚕丝、莫代尔、莱赛尔的面料。有填充物的,应选择干净、杂质少、无异味、蓬松度好、保暖性好的天然类纤维,如棉、蚕丝、羊毛、羽绒。
      看颜色。尽量选择色彩较浅、图案相对小的成衣,不选择颜色深、印花图案大手感硬的产品,尤其是直接接触皮肤的内衣产品。
      闻味道。闻一下服装有没有刺鼻的、腥臭的味道,如:霉味、汽油味、煤油味、鱼腥味、芳香烃气味及其混合气味,这些异味易造成身体不适,容易产生头晕、呕吐,对婴幼儿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选款式。儿童服装选择款式时要特别注意绳带、拉链、粘合扣和金属装饰件是否会产生安全问题。7岁以下儿童服装其头部和颈部不应有任何绳带;7岁及以上儿童服装其头部和颈部绳带不应有自由端,其他绳带不应有长度超过75毫米的自由端;童装的背部不应有绳带伸出或系着。
    风险提示三:儿童假发
      儿童假发主要用作装扮和造型,以女童假发居多,市场上0岁-14岁的儿童假发均有售。
      省质安院对市场随机购买的3批次儿童假发进行检测,发现上述产品主要存在以下两类风险:
      燃烧性能不符合要求造成烧伤的风险。购检发现,有3批次儿童假发均达不到 GB 6675.3-2014《玩具安全 第3部分 易燃性能》对易燃性能的要求,因儿童假发使用环境多为演出、摄影等公共场所或节假日庆典场合,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假发,碰到静电时易燃,会增加儿童烧伤的风险。
      标识和标签缺失带来的风险。购检发现,有3批次样品存在标识和标签缺失,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法追溯,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建议,购买儿童假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关注标签标识是否规范,标注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人发含量、颜色、质量、执行标准、生产方厂名厂址;建议家长给儿童佩戴假发头饰时,应提醒孩子远离火源,在有烟花、炮竹等庆典场合尽量少带假发;在购买假发时,应将发制品的阻燃性能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多了解一些假发材质燃烧性能的相关知识后再购买。
    风险提示四:儿童仿真饰品
      儿童仿真饰品是指设计用于或预定用于14岁以下儿童的仿真饰品。通常为不含珍珠、宝石或半宝石及贵金属或包贵金属的饰品。
      省质安院对市场随机购买7批次样品(手环、戒指、儿童头饰)进行检测,发现上述儿童仿真饰品主要存在以下两类风险:
      有害元素迁移可能带来诱发儿童患疾病的风险。购检发现,有7批次样品均存在有害元素总量(镉、砷、铅)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的情况。儿童生长代谢旺盛,汗腺发达容易出汗,若长时间佩戴有害元素超过国家标准限值的仿真饰品,有害元素通过皮肤向人体渗透迁移的风险较成人更大,可能危害神经系统,诱发疾病。如铅摄入量超标,会增加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等疾病的患病几率,镉摄入量超标会破坏中枢神经,对儿童健康带来风险。
      儿童佩戴存在易引起皮肤过敏的风险。由于儿童皮肤更加细嫩,身体综合免疫能力较成人弱,对饰品中的有毒有害元素更加敏感,佩戴有害元素超标的饰品,可能引起皮肤的刺激诱发接触性皮炎。同时,仿真类饰品耐腐蚀性差,不宜清洗,经常接触汗液会加速氧化,加大皮肤过敏的风险。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建议,购买儿童仿真饰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仿真饰品外观并非越光鲜越好,光彩夺目的仿真饰品往往在电镀工艺过程中会加入金属元素,可能导致饰品中含有铬、镍、铅、镉、砷、汞等有害物质,采购时一定要搞清楚其中的材质成分。
      鉴于目前仿真饰品有害元素超标问题较多,建议家长最好不要给孩子购买和佩戴与皮肤直接接触的仿真饰品,防止诱发接触性皮炎。
      仿真类金属饰品不宜清洗,经常接触汗液会加速氧化,建议在孩子运动、洗澡、游泳时不要佩戴。
      购买儿童仿真饰品时应查看标签标识,不要购买“三无”产品。
    沈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