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杭州市农科院一项技术卖出超百万元

“桑黄菌种繁育及高效栽培技术”成功转让

  •   本报讯 一项技术卖出100多万元,令同行为之一振。5月31日,杭州市农科院与浙江康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桑黄菌种繁育及高效栽培技术”转让签约仪式,协议金额达105万元。
      杭州市农科院院长严建立表示,该项科技成果的转让,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杭州市农科院将与康脉公司共同做大做强桑黄产业,造福民众,让该成果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大
      什么是桑黄?估计很多人都还不知道。杭州市农科院的专家介绍,桑黄是一种珍贵的多年生大型药用真菌,因其大多数生长在桑属植物上且子实体呈黄褐色而得名,又名桑臣、桑黄菇等。桑黄大多生长在树龄20年以上的老桑树根部,且生长周期长,因而十分珍贵稀少。
      桑黄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药性论》《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桑黄味微苦、性寒,多用于治疗痢疾、盗汗、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脾虚泄泻等症。最新研究表明,桑黄具有独特的抗癌功效,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抗癌天然产品中最有效的一种药用真菌,已成为国内外医药制剂和保健品行业研究开发的热点,因而桑黄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开发前景广。目前,桑黄市场价可达6000-20000元/公斤。
    人工栽培获突破
      由于桑黄贵如黄金,不少地方争相采挖,加上桑黄形成可用子实体需要多年,生长周期长,导致野生桑黄种质资源极度匮乏和短缺,目前已很难找到多年生的野生桑黄子实体。2012年,杭州市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在淳安蚕桑产区调查桑黄野生种质资源时,发现并采集到了野生桑黄,开始探索在大棚里进行人工驯化栽培。“桑黄菌种繁育及高效栽培技术”是杭州市农科院食用菌科研团队多年来不断探索而获得的新成果。针对野生桑黄生长周期长、市场需求大、成形的野生子实体稀少等现状,科研人员收集了桑蚕产区的野生桑黄种质资源,进行保护驯化研究,并通过鉴定,证实2012年在淳安老桑园内采集的野生桑黄就是古代医书中记载的正宗桑黄。为此,在淳安、桐庐等地建立3个桑黄种质资源保育园,为开展品种驯化改良提供基础材料;专家们还初步筛选出适宜杭州地区栽培的桑黄种质资源1份,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从菌包配方、割口方式、割袋时间、栽培模式以及温光湿的调控等方面进行总结,形成1套完整的栽培技术;同时,研究突破了桑黄在驯化过程中原基形成及分化时期的控制难点,解决了菌丝生长速度慢、长势弱、菌种成品率不高等问题,为今后实现桑黄规模化栽培、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2019年4月25日浙江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举办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拍卖专场中,该成果以授权使用的形式进行了竞价拍卖,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受到有关企业的追棒,最终被浙江康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105万元价格拍得。
    黄怡弘 文/摄
    图为杭州农科院的专家在大棚查看人工栽培的桑黄生长状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