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听八旬老人讲述

清湖:曾经的浙西“小上海”

  •   近日,笔者来到江山市清湖街道的清湖老街,沿街商贩叫卖吆喝声不断,来往行人络绎不绝。住在老街上的邵善祥说,清湖自古繁华,有浙西“小上海”之称。
      邵善祥老人年届杖朝(80岁),被当地人称为清湖“活地图”。去年10月曾整理出24页2万多字的文字资料,详细记录了清湖古渡的埠头、庙堂、店行、作坊等。他也是笔者此行的向导。
    繁华一时,被誉为浙西“小上海”
      钱塘江潮汹涌澎湃,而其上游,静水流深,其中一脉叫做须江,流经仙霞岭下江山清湖地界,数条支流汇合,江面豁然开朗……笔者随邵善祥来到清湖浮桥头埠头,此地水面开阔,树木葱郁,早已没有船只停泊,徒留一根斑驳的栓船柱。一座座大桥取代了旧时浮桥,“清溪锁钥”四个大字,仍然留在原浮桥头旧址的门顶上。“水深、流缓、波平,清湖尤其适合船舶启航与归航。”邵善祥说,清湖因水而兴,造就了千年文明,坐拥独特的码头文化、商埠文化和船帮文化。“当年清湖曾有造船厂14家,船篷厂5家,船只1000多条,货运竹筏难以计数,装卸埠头多达17个。老一辈讲,‘上海大码头,清湖小码头’。”老人家语气里难掩自豪。码头多,正是因为作坊商行多。这里有盐坊、酒坊、糖坊、酱坊、豆腐坊,有染坊、印花坊、织布坊,有钉鞋坊、锅炉坊、金银坊、打铁坊、蜡烛坊、碾米坊,有轿行、过载行等。
      “我祖上便是做糕点、糖点的,开设有顺泰糖坊。”邵善祥讲道,繁荣时,顺泰糖坊一天消费的大米就达60公斤。“我家糖点加工细、恒温、不发酵、甜而不腻,是附近孩子们的最爱。”
      穿过街巷,来到清湖老街,这里完整地展现着明清古街的风貌。宗祠、庙宇、作坊、店铺、仓库……形态各异的古民居与现代屋舍夹杂。
      走过公泰酱园旧址,细听邵善祥讲起清湖酱油的前尘往事,“公泰酱园始于1820年,是衢州地区最古老的几家企业之一。生产技艺靠师徒手口相传,世代继承。”
      走近盐仓旧址,细看门旁标注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牌子,得知食盐由绍兴经水路运至清湖,再销往闽北、赣东和浙南等地。“这些旧址见证了清湖曾经的繁华。”每行至一处,邵善祥无不感慨。
    延续文脉,让乡愁有了归途
      走过埠头、逛过老街,已至中午。笔者来到邵善祥家中稍作休息,品茶之际,老人递上一份文本资料,讲起自己与古镇文化保护的故事。
      邵善祥只有小学文化,自小喜爱文学,年轻时,在经营糖坊的同时,他常写清湖本地事投递给《浙江日报》《金华大众》等报刊。2003年,因身体原因邵善祥不再经营糖坊,退休后四处旅游。他走过很多地方,看过不少美景,感受到多地特色。这加深了他的一个念头:家乡清湖丝毫不亚于这些景点,甚至历史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邵善祥萌发了记录清湖历史的念头,随即付诸行动。十多年来,他走访调查镇上长者,结合记忆,于2018年10月1日整理出24页2万多字的资料,详细记录了清湖古渡的埠头、庙堂、店行、作坊等,并有详细的线索可追溯。
      去年,清湖街道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将清湖历史文化元素作为规划修编的重点。邵善祥听闻,十分振奋,主动将自己辛苦整理的资料提供给街道,“当下抢救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让子孙后代知晓,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如今,古街上,店铺牌坊、墙上壁画皆以邵善祥提供的文字资料为蓝本。“满意,但美丽中却也有遗憾。”谈起清湖的改变,邵善祥直言不讳,老街石板路面崎岖不平,相对于旧时鹅卵石路面略显粗糙,“由于街面高于地平面,遇到雨大时,老屋里会有积水。”邵善祥建议,提升改造工程,不妨再细心一点。
    程伟 吕涵 文/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