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产业扶贫重要的是“适应性”

  □周飞舟
  发展产业,要有规模和有效益地发展。但是究竟能不能成功、农民能不能受益,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费孝通先生说,农村的工业是从“农业里长出来的”,和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传统经济有着很强的联系。如果搞一些“飞来”的产业,就要解决好适应性的问题。
  比如,我们去湖南一个村子进行扶贫调研,该村种植杭白菊很难推广。其实从自然条件来说,杭白菊是很适应这个地区的,但是农民不爱种,主要原因是嫌麻烦。三四月播种,十月才有收获,还离不开人。菊花采摘也很难,有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去摘,等到它全开的时候再摘就晚了。然而,不能光从农民不愿种这一表面看问题。菊花之所以“粘人”,是因为农民很“忙”。贫困的农民,家里有更麻烦的事情。他之所以没出去打工,可能是因为家里有卧床的老人或者其他的拖累和负担。既然不能出去打工,他在家就无暇种植菊花,这是同一个道理。
  农业产业扶贫,最重要的是“适应性”。也就是说,产业要在这个地方“活”下来,不是适应这里的水土就行,还要适应这里的“乡土”。“适应性”就是要有“乡土性”,这是一个非常有社会学意义的大问题。很多人不懂社会学,只是去算数字账,搞起来就会吃亏。现在有很多投资方,从村里包了很多地,看到什么赚钱就大规模种什么,最终却很难赚到钱,原因就在这里。
  产业扶贫是扶贫的关键问题,但是真正做得优秀且长久的产业少,好多产业都是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算经济账,眼睛里没有“人”、没有“农民”。
  农业生产本身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务工者容易偷懒磨洋工,对其难以监督。这个不像在工厂里,派个车间主任,再安些摄像头,谁偷懒扣谁奖金。扶贫最关键的问题,既不是设施、也不是资金,是人的问题。发展好产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能人返乡。农村的人才和产业发展互为因果,这是非常重要的道理。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