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蚕宝宝”入住“托儿所”

开化蚕桑产业再度红火

  “现在全村蚕农都把蚕宝宝托养给公司,15天后我们再‘抱’回家,这样省事多了。”近日,开化县华埠镇溪东村养蚕大户张代根借蚕宝宝托管之际,正忙着消毒结茧蚕具。
  溪东村因桑闻名,已有50多年的养蚕历史,拥有桑园面积400亩,是目前开化县最大的蚕桑基地,市级“一村一品”蚕桑专业村。
  张代根介绍,养蚕季节性强,一年可养四季,每季一个月左右,同时,技术要求也很高。特别是春蚕早期,蚕宝宝身体弱,加上早晚温差大,气温低而且不稳定,容易得病,再加上近年来蚕茧价格一直稳定在十几年以前的水平,经济效益不高,因此,一度红火的蚕桑产业有所下滑。
  为了重振蚕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去年溪东村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在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与杭州一家上市公司合作,开发试养彩色茧,并获得成功,公司保护价收购,每公斤不低于50元,高于普通茧市场收购价14元。今年,公司为解决蚕农养小蚕难的问题,采取小蚕共育的办法,统一由专业化的小蚕共育室培育,为全村蚕农托养蚕宝宝。“小蚕共育有许多好处。”张代根说,公司有温控设备,技术上有保障,小蚕弱不禁风,自己养容易得病,一旦得病前功尽弃;托管后省工省本,放心省心,“抱”回来的蚕宝宝身体好;保护价收购,经济效益也有保障。张代根算了一笔账,他有桑园34亩,除了果桑13亩,养蚕的桑园有21亩。去年全年养蚕21张,每张产量40公斤,每公斤36元,赚了3万多元。今年公司按每公斤50元保护价收购,同样的生产成本,可多赚1万多元。
  由于“蚕宝宝”入住“托儿所”,大大方便了蚕农,加上又有公司保护价收购,溪东蚕桑产业再度红火起来,许多蚕农重操旧业。今年春蚕一季,全村就有68户蚕农,饲养量167.5张。为此,全村扩种新品种桑园40亩。
方争游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