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海盐“稻+虾”种养越来越红火

浙北稻虾产业基地款款走来

  □本报记者 李曜清
  本报讯 21日晚7时许,随着首届海盐“稻田龙虾节”的举行,县城的绮园广场格外热闹。簇拥的人群里,20位“大胃王”正在进行吃龙虾比赛;隔壁的观众品鉴区,人们围着龙虾摆盘拍照、品尝;舞台上的“龙虾王争霸赛”,同时在激烈进行……
  海盐并非小龙虾原产地。2016年,海盐提出了“以粮为本,以渔促稻,增效增收”的口号,鼓励养殖户引进龙虾苗,创新发展“稻虾共生”产业。到目前,竟成了知名的小龙虾大县,农民的种粮综合收益大增:全县“稻虾共生”面积达到近万亩,拥有3个百亩稻虾标准示范基地,18个规模示范点,亩均产值超过5000元。
  许玉君是海盐华星农场的负责人,养殖面积110亩。按每亩生产稻谷500公斤、小龙虾100公斤计,亩均收益达到6000元。“与单纯种水稻比,‘稻虾共生’的收益翻了好几番。”种了20多年水稻的许玉君告诉记者。
  除了增效外,在农药化肥减量上带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据统计,采用“稻虾共生”后,每亩水稻少用农药约0.42公斤、尿素35公斤,降低成本约171元。而且,秸秆还田作资源化利用,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去年,海盐资源化利用稻草2364吨。
  近几年,县里每年安排资金,用于稻虾种养主体的培训与指导。对当年新增实施稻虾(渔)综合种养模式3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300元的资金支持。还成立了稻虾产业协会,帮助农民调结构,开展种养技术交流,实现抱团发展。
  “海盐将通过与权威科研院校合作,引育适合‘稻虾共生’的优质稻品种,建设加工和配送中心,打造‘海盐龙虾米’品牌。”县农业农村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争取将海盐建成浙北稻虾产业基地,成为农民增收的大“蓝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