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论坛

新时期瓜菜种业如何转型升级

  •   编者按: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5月15日在杭州召开的现代种业形势报告会暨第四届西湖种业论坛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经济作物技术处处长李莉、浙江大学教授汪炳良及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种业公司总裁刘石,围绕论坛主题“农业绿色发展和瓜菜育种创新”,就新时期种业发展形势、种业科技创新及种业企业发展分别作了专题报告。现撷取其中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加强具有竞争力品种的培育
      李莉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为题,就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产业绿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蔬菜种业发展情况、产业转型升级对策措施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我国是蔬菜大国,种植面积与产量居世界第一,蔬菜产业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李莉说,目前我国蔬菜产业呈现6大态势,即供求基本平衡、品种丰富多样、质量总体放心、供应基本均衡、出口势头强劲、增收地位突出。蔬菜生产格局也已从“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农区补充”逐步向“农区为主、郊区为辅”转变,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六大优势区域。
      据统计,我国现今拥有的栽培蔬菜作物(含食用菌、西甜瓜)至少有298种,分属50个科,其中常年生产的蔬菜达14大类150多个品种,2016年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蔬菜种类有大白菜、辣椒、白萝卜等11种,排名前三的大白菜、辣椒、白萝卜的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24.46%。产量超过4000万吨的蔬菜种类分别是大白菜、黄瓜、番茄等5种,排名前三的大白菜、黄瓜、番茄的产量占总产量的27.4%。
      李莉说,作为蔬菜生产大国,我国每年蔬菜用种量在4万-5万吨,市场总产值超过 120亿元。预计2020市场总产值将达到160亿元。目前我国自己培育的蔬菜品种占全国约80%的播种面积,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工作开展以前,每年新审(鉴、认)定的品种超过300个。从企业数量来看,我国2018年有种子企业5808家,其中瓜菜种子企业约2940家,种子企业数量在2016年出现“拐点”,较全盛时期2010年的8700家减少了约一半。
      李莉说,从改革开放到2012年,虽然我国审定认定登记的蔬菜品种有4800多个,但是大多以番茄、辣椒为主,生产中部分占据重要地位的蔬菜作物品种数量偏少,如胡萝卜(18个)、洋葱(23个)、芹菜(36个)等。蔬菜生产上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种数量少,每种作物在30个左右,平均不到全部品种数量的1%。设施栽培的茄果类蔬菜、春白菜、春萝卜、洋葱、胡萝卜、耐寒甘蓝等品种市场竞争力弱。据统计,2014年我们蔬菜种子的进口量占总量的47%,2018年上升到48%,2014年蔬菜种子出口量占总量的60%,2018年下降至55%。科技创新是培育高品质种子的关键,李莉说,加强具有竞争力品种的培育是今后国内蔬菜育种的重要方向。
      李莉说,目前,我国蔬菜产业要以稳定生产面积、提高均衡供应能力、提升质量效益和提高绿色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明确育种目标创新种质资源
      汪炳良以“新时期蔬菜瓜果育种目标与育种策略”为题,就如何育出好种、好卖、好吃的品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蔬菜产业不仅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及农村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也为人们提供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它解决了全国14亿人口的吃菜问题,也为世界人民提供了1000余万吨蔬菜,更平衡了我国四分之一的农产品贸易逆差。
      汪炳良说,在新时期,蔬菜产业已成为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的重要产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振兴。而品种(种子)是最基本的瓜菜生产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人们对蔬菜瓜果的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追求种类数量,到之后注重产品的质量安全,现今追求绿色健康产品的消费者越来越多,还有一部分人开始追求享受产品带来的美味。而生产者更多的是追求“三好”品种,即好种、好卖、好吃。
      因此,新时期瓜果蔬菜的育种目标首要的是“品质优先,兼顾产量”。品质是产品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特征特性的总和,包括感官、营养、卫生和工艺等4个属性。产量是蔬菜瓜果生产者十分关注的指标,一个品种其产量达不到一定的水平,生产者一般不会接受。在育种目标中,在确保品质指标的前提下,需要兼顾产量。对于多数蔬菜瓜果作物而言,育种目标所确立的并不是最终的产量指标,而是产量的构成性状指标。为了兼顾产量,必须考虑品种的抗病性,尤其是制约该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病害。在抗病性育种目标方面,重要的是有没有抗关键病害,而不是抗多少种病害。
      “育种目标是在育种之前确立而不是品种育成后总结。”汪炳良说,育种过程中,要考虑品种的生态适应性、良好的植株形态,以及栽培方式、生育期、产品用途等,对于有的品种,还要考虑是否适合机械化采收。
      种质资源对育种而言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要保护地方种质资源,因为地方种质资源不仅具有良好的地区适应性、丰富的变异性,还能够满足地方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创新种质资源,主要途径有自交分离、多亲复合杂交(回交)、各类诱变及远缘杂交,还包括原生质体融合、转基因、基因编辑等途径。
      汪炳良说,虽然不少人认为,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春天,但常规育种途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可预期的将来,均是最重要的育种途径之一,尤其是有性杂交育种、杂种优势育种,“诱变及复合杂交作为种质创新的重要手段,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消费决定未来种业发展方向
      刘石以“新消费决定未来农业和种业的发展方向”为题,就碧桂园农业与种业的产业链布局作了专题报告。
      刘石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出现了普遍变化。在产品选择上,开始追求产品的数量、多样性、品质以及特色等,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品的采购方式和消费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改变的则是产业模式,农业从注重高产高投入的数量型产业转变为品类增多、经作比重加大的多样性平衡性产业,再到现在的质量型产业,可以预测的是,在未来,农业将成为可持续、可追溯、可定制的和谐型产业。
      目前,全球现代农业发展的两个方向分别为数量农业(大农业)和质量农业(小农业)。大农业主要包括大宗的农产品,比如粮食作物,目的是为了保障基本供给,通过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组织效率及现代金融数据来追求产业效率这一目标,代表国家有美国以及南美、澳洲、东欧等国家。小农业则主要以特色农产品(即经济作物)为主,在柔性需求/市场主导的背景下,追求产品“吃好”,通过特色农业、绿色有机精品农业及可追溯等手段实现农业的产业价值,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个性消费。
      从大农业和小农业的区别来看,大农业追求的是产量(即效率),而小农业追求的则是特色(即价值)。所以,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效率+价值”,而不是简单的追求高产。
      因此,在新时期,消费者、生产者以及育种团队的诉求是不同的,“新消费”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农业和种业也要在市场经济的需求反向传导之下进行发展。种子企业要选择质量合格、产品对路的种子,也要注重自身的营销能力;育种者需要了解未来需求,在原始的资本资金的支撑下,把握合适的育种周期;生产者追求的则是品种的基本特性、抗性及用工时间;消费者追求品质和商品性,经营者追求商业性。
      碧桂园华大农业目前的运营模式就是一种开放式的平台,从基因选择、种业选育、农业生产、加工物流、渠道开发等多个方面,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同时升级产品体系,满足不断提升的消费体系。目前,碧桂园农业通过全国1500家凤凰优选超市,拓宽整体渠道,并与华大农业深度合作,发展多样、安全、营养、绿色的可持续农业,即发展高效率和高价值的现代新型农业。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唐豪整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