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文/摄
紫色的花椰菜、能生吃的圆椒、酸甜可口的樱桃番茄……近年来,细心的马大嫂们或许会发现菜场上的蔬菜品种越来越丰富,许多“稀奇古怪”的瓜菜不时冒出来。其实,这些新品种大多出自浙江省蔬菜育种攻关协作组的专家之手。
在2019第十一届中国·浙江瓜菜种业博览会上,浙江省蔬菜育种攻关协作组将在浙江新农都会展中心举行育成品种信息发布与瓜菜新品种展示会。会上将发布我省自主育成、特色明显的21个瓜菜品种的相关信息,同时现场展示50余个特色瓜菜品种,部分品种将提供品鉴。
组建于2004年的浙江省蔬菜育种攻关协作组,10多年来在省育种专项的持续支持下,在种质资源收集鉴定、新种质创制、育种技术研究、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先后育成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特色瓜菜新品种,引领全省瓜菜种业高质量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助推了乡村振兴。
一大批特色瓜菜品种享誉市场
眼下,正值本地大棚蔬菜大量上市季节,浙江省蔬菜育种攻关协作组(下称协作组)育成的一批品质优又各具特色的蔬菜品种也陆续上市供应。
瓠瓜就是人们常吃的葫芦,作为我省重要的特色瓜类蔬菜作物之一,如今在效益农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过去由于瓠瓜研究基础薄弱,优质、多抗、丰产品种少,农民种植瓠瓜的效益并不高。而由协作组选育的“浙蒲6号”新品种,不仅解决了过去品种抗逆性差、产量不高的问题,而且品质优,口感甜糯、鲜美。因具有耐低温弱光性强、瓜形美观、适应性广等优点,“浙蒲6号”目前已成为全国栽培面积最大的瓠瓜杂交品种,至今在省内外累计推广应用140多万亩,增加社会效益12亿元以上,在浙江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2016年,“浙蒲6号”还被评为浙江省“十二五”十大好品种。
种过番茄的农民,一定深有感触,过去因番茄抗病品种少,易发病,特别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在生产上大面积暴发时,很难防治,菜农常常束手无策,损失惨重。协作组率先在国内育成的高抗TY、兼抗多种病害、综合性状优良的系列新品种“浙粉702”“浙粉708”“浙杂502”等品种,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其中“浙粉702”的抗TY水平比世界上著名的番茄品种“迪芬尼”还强,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14-2015年度番茄唯一主导品种;而“浙粉708”品种因抗性强、品质优,其独家经营权被国际种业巨头瑞士“先正达”公司买断。截至目前,协作组选育的系列番茄新品种在全国推广面积达150多万亩,为农民增收20多亿元。
菜用大豆是我国出口加工蔬菜之一,生产上应用的品种曾一度被大豆品种“台湾75”所垄断。为改变这一现状,协作组育成“浙农6号”“浙农8号”等鲜食加工兼用系列品种,其中“浙农6号”亩产比“台湾75”增加10%以上,而且抗病性强,商品性好,品质优,从2012年开始“浙农6号”已逐步取代“台湾75”,成为我省及周边地区鲜食加工兼用型菜用大豆主栽品种,目前已占国内同类品种80%以上,是国内速冻加工出口的主导品种,并连续多年被列为浙江省菜用大豆主导品种。“浙农”系列大豆品种在我省年均推广种植60万亩左右,“十二五”以来已累计推广350余万亩,助农增效5亿元以上。
西兰花种子逐步“本土”化
西兰花好吃又有营养,是许多家庭餐桌上的新宠。细心的马大嫂可能会发现,菜场上的西兰花全年有供应,不仅种类多,而且价格也比前几年下降不少。这背后,离不开浙江省蔬菜育种攻关协作组的功劳。
我省是全国秋冬西兰花的主产区,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年产量约30万吨,产值近10亿元。种植区域集中在台州、温州、宁波、绍兴和嘉兴等沿海地区和钱塘江两岸。但由于没有成熟的育种技术,长期以来,西兰花的种子一直依赖从日本和美国进口,成为制约这一产业发展的巨大瓶颈。
日本及欧洲等跨国种业公司培育出的“绿雄90”“耐寒优秀”“炎秀”“强汉”等品种占据我国西兰花种子供给的垄断地位。农户采购日本西兰花种子,价格从4-5分钱一粒最后涨到2毛钱一粒,而且满足不了农民需求,很多种植户,原本地都留好了,最终却因缺种没法种植。
针对西兰花市场需求大、但种业相对薄弱的现状,科技部将西兰花育种研究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项目之一,农业农村部设立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西兰花新品种选育岗位科学家。2018年6月,省种子管理站牵头、协作组西兰花育种研究相关团队为核心力量组建了“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联合全国多个省(区、市)的20多家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攻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品种。一年来,攻关组已育成新品种16个,且各具特色,具备替代国外品种的潜力。我省自主选育的“台绿3号”“浙青80”等西兰花品种已走上市民餐桌。目前,自主育成西兰花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10%。
打造全国特色瓜菜种业“硅谷”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多年来,我省以“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和“浙江省蔬菜育种攻关协作组”为瓜菜育种核心力量,以满足浙江瓜菜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优质、多抗、广适、丰产为育种目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多方协作,努力抢占瓜菜种业制高点,着力打造全国特色瓜菜种业“硅谷”。
省农科院蔬菜所所长李国景介绍,我省的蔬菜育种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通过自主创新和联合攻关,协作组搜集保存了大量优异种质资源,挖掘鉴定了豇豆抗锈病等多个重要基因,开发了番茄抗TY、根结线虫等一批育种可用分子标记,建立了豇豆锈病抗性离体接种鉴定等一批表型精准鉴定技术,优化完善了十字花科蔬菜小孢子培养、体细胞融合等种质创新技术。这些育种新技术在瓜菜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了种质利用、创制、筛选与评价技术水平,缩短了育种进程,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有力增强了服务浙江乃至全国瓜菜产业的能力。“十二五”以来,协作组承担了“浙江省农业(蔬菜)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已育成新品种62个,引进新材料5235份,创制新种质528份;建立育种新技术76套。获省部级奖励20项,发明专利36件、新品种权12件;发表SCI论文96篇;承担国家级项目73项、经费5458万元;育成品种占全省主导品种82.7%。在专项的持续稳定支持下,协作组在进口替代和传统特色品种选育、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种业企业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