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裘云峰 文/摄
西子湖畔,西湖龙井香飘世界,早已是众多爱茶人心中的一个念想;
清江两岸,恩施硒茶“圈粉”无数,成为拉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致富叶”。
2016年,湖北恩施州首次被纳入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范畴,明确由杭州市结对帮扶。作为恩施州六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的茶产业,如何解决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成为杭州产业帮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开幕前夕,记者走进恩施州恩施市、宣恩县等地,透过一片小小的茶叶,看到了杭州对口帮扶恩施提升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
人才请进来 茶农走出去
提升理念谋发展
“你们来得正巧,走,和我一起去茶园看看。”记者来到恩施市龙凤镇龙马村的龙马新果实业有限公司,迎面遇到刚换上工作服的公司总经理柴荣建,“最近是生产旺季,白天要去茶园指导农民规范采茶,晚上还要在工厂指导工人加工抹茶,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虽说如此辛苦,但从柴荣建脸上看到的却是满满的欣慰。
为响应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号召,2018年,浙江新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湖北金果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共同组建了恩施州龙马新果实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抹茶,身为新洲公司副总经理的柴荣建来到恩施出任总经理。“我每个月都要飞恩施两三趟,一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恩施,像这次已经连续待了20多天了。”柴荣建说。
来到恩施,柴荣建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当地茶农的种茶理念。“刚到恩施,我们发现这里的茶园管理粗放,山上的茶树都是顺着山势往下种,一遇到雨季,茶园水土流失严重,茶树间隔也不标准。”柴荣建说,他们首先帮助当地村民重新规划了茶园,同时对村民开展培训,提高茶农技术水平,还建起了抹茶基地微信群,把各个茶园的联系人和相关村书记加到群里,定期发布施肥、采茶相关技术标准,促进相关技术及时落地。“我们还组织当地工作人员到浙江武义等地学习茶园基地管理和抹茶加工技术,回来后发挥传帮带作用。”柴荣建告诉记者。
像新果公司这样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交流活动,不仅在恩施市,在整个恩施州也在火热开展。杭州市帮扶恩施州工作队的胡建亮告诉记者,截至2018年底,杭州在恩施的挂职干部(3年期)已有20名,长期(1年半)专技人员25名,先后有261名专技人才赴恩施开展支教支医支农等交流活动。恩施州先后有97名干部赴杭挂职,有217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杭州进修学习。通过互派和交流,促进双方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
“两地交流活动不仅提升了茶农的种茶理念,还促进了恩施茶产品的创新,优化了产品结构,同时推动了恩施当地茶企的改造升级。”恩施州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杨长勇对记者说。
游客迎进来 产品推出去
产业融合拓市场
走进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贡茶园,这里漫山是茶园,漫山是风景。游客既可以前往茶山栈道、贡茶文化广场、尖峰亭、乾坤壶等地标建筑“打卡”,又能在贡茶展厅中看到茶叶加工、茶艺展演等。“我们这里去年接待游客达80余万人,让更多茶农捧上了旅游致富的‘金饭碗’。”伍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郑时兵告诉记者,2018年,万寨乡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选址在伍家台村核心位置,帮助近400名贫困群众通过茶叶种植、茶园流转、旅游经营等渠道增加收入。
2018年,杭州市出台《关于修订和完善职工疗休养政策的通知》,将职工疗养基地由省内扩大到恩施州。杭州多家旅行社负责人赴恩施深度踩线,指导旅游产业发展、包装线路产品,对接签订客源输送协议。
源源不断的游客,带火的不仅有恩施的旅游景点,还有恩施的茶产品。“这里的风景真不错,坐11个小时火车过来,值!”记者在伍家台茶园遇到了来自浙江义乌的游客金先生。金先生一行20多人来恩施游玩,第二站就来到伍家台茶园。“这里不仅风光好,茶的味道也不错,你看,和我一起来的朋友早就去品茶了。”记者顺着金先生指的方向看去,不少游客正在茶园免费品茶处品尝伍家台贡茶,“我们想买一点回去,但考虑后面还要走不少景点,拿着不方便,打算去网上看看有没有卖。”金先生说。
为进一步打通恩施茶的销售渠道,杭州在帮扶过程中,发挥作为全国电子商务中心的优势,积极推动“互联网+”茶叶销售,线上线下融合,为恩施茶拓展销售渠道。
记者在龙马村看到,由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杭州茶厂有限公司、杭州正浩茶叶有限公司3家农业龙头企业联合注册成立的恩施州龙马聚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项目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在艺福堂电商平台上已经可以买到两款‘恩施玉露’产品,到今年下半年,恩施茶叶产品将出现在更多电商平台,供消费者选购。”龙马聚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负责人田发菊告诉记者。
技术引进来 品牌打出去
精准发力助增收
恩施茶树种类繁多,茶园较为分散,茶农各自发展,在规模和生产上都缺乏有效的组织。为此,杭州市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从茶树选种、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等入手,突出恩施有机特色,全面停止违禁、高毒农药使用,按杭州的标准化要求培管茶园,提高茶园质量安全水平。
记者在恩施市花枝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茶园看到,茶树整齐划一,里面遍布粘虫板和太阳能杀虫灯,茶树间铺着黑色的防草布。“你看到的这些,都要归功杭州来的技术人员。”公司副总经理刘中山告诉记者,技术人员指导公司按有机标准管理茶园,在肥料方面完全使用有机肥、农家肥,在病虫防治上采取生物防治方法,在除草上采取人工除草和防草布结合,茶叶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目前,公司茶园通过有机认证800亩,绿色认证1000亩,整个茶园产值从1000余万元提高到3500余万元。
目前,恩施州通过“三品一标”认定基地面积88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60%。实施有机栽培的茶园亩均收入超过1.5万元,是常规茶园收入的4到5倍。“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全域茶园绿色化生产,30%达到有机标准。”杨长勇说。
品质上的保证为恩施扩展茶品牌影响力提供了有力支撑。2018年,“恩施硒茶”体验馆在杭州茶都名园揭牌。体验馆采用新经济、新零售、新业态,通过电商渠道等,提升恩施硒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恩施硒茶“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同年,在杭州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恩施5款硒茶产品荣获茶博会金奖,“恩施玉露”“利川红”成为“网红”茶叶。
恩施农民也从中获得了真金白银。龙马村村委会副主任张义国告诉记者,原先村民一亩茶园年收入2500元左右,现在一亩茶采三季,还可以拿到租金收入,每亩年收入达到了7000-8000元左右。2013年村里887户村民有贫困户502户,现在只剩19户,争取今年10月前实现全部脱贫。
如今,茶产业已经成为恩施州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截至2018年底,全州80万茶农人均茶叶收入4600元,占茶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茶叶对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额达到817元,贡献率为8%。在以茶叶为主的产业扶贫带动下,2013年以来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108万减少到20.6万,贫困发生率由30.6%下降到5.83%。今年,恩施州所有贫困县市都将“摘帽”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