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生态茶园建设是目前茶园建设的基本要求,茶树生长过程中,顶芽生长旺盛,侧芽生长较弱或缓慢,呈现明显的顶端优势,因此茶树修剪是生态茶园树冠管理中最重要的技术措施。
本期介绍优质高效茶树树冠培育的基本要求、不同修剪方式及其技术要点,以及修剪的配套技术措施等,供参考。
一、优质高效茶树树冠的基本要求
良好的树冠不仅有利于采摘,也是优质高产的基础。优质高效茶树树冠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骨干枝粗壮,分枝层次分明,分布均匀。茶树分枝接近地面的较粗壮,数量较少,离地面向上生长,分枝数量逐渐增加,至采摘面时生长枝健壮而茂密。茶树树冠呈扇形结构,而不是伞状结构。
2.树高适中。树冠太低不易达到一定的覆盖度和芽叶密度;如果树冠太高,又会降低光合作用产物和矿质养分的利用率,同时也不利于采摘操作。灌木型平面或机采树冠的茶树高度适宜控制在80厘米左右;手采立体树冠采摘前则可提高到100-120厘米。
3.树冠广阔,覆盖度大。在适当控制树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树冠幅度,使茶树具有宽大的采摘面。一般要求树冠幅在130-135厘米之间,树冠覆盖度在90%左右。
4.冠面叶层较厚。茶树叶片既是采摘的对象,又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应新梢生长的载体。因此,要获得高产优质的鲜叶原料,树冠面应维持一定的叶层厚度。一般平面或机采树冠应有20厘米左右的叶层,立体树冠应有40厘米以上的叶层。
修剪是茶树树冠培养最重要的技术。修剪的种类很多,有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台刈和边缘修剪等。
1.定型修剪。定型修剪主要用于幼龄茶树的树冠培养,塑造扇形树冠。幼龄茶树不及时定型修剪,容易导致形成伞状树冠,产量低,也不易采摘。茶树定型修剪一般进行3次,方法如下:
第一次定型修剪:一般当茶树苗高30厘米以上,离地表5厘米处茎粗超过0.3厘米,最好有1-2个分枝时即可开剪。对于正常出圃达到上述要求的无性系茶苗,第一次定型修剪在茶苗移栽后立即进行,但对于生长较差或苗高仅为20厘米左右的茶苗,移栽时打顶,第一次定剪推迟到次年春茶前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的高度以离地面15-20厘米为宜。修剪时,用整枝剪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口应向内侧倾斜,尽量保留外侧的腋芽,使发出的新枝向外侧倾斜,剪口要光滑,以利愈合。
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上次修剪1年后进行,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15厘米,即离地25-30厘米处修剪。若茶树生长旺盛,树高达到55-60厘米,也可提前进行。这次修剪可用篱剪按修剪高度剪平。修剪时间以春茶前进行为宜,但对于土壤肥力较高,长势旺盛的茶树,也可在第一批春茶打顶采摘后进行,以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春茶打顶只采离地30厘米以上的新梢,30厘米以下的新梢坚决保留。做不到这一点的应在春茶萌动前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
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1年后进行,若茶苗生长旺盛,同样可提前进行。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基础上再提高10-15厘米,即离地40厘米左右用篱剪将蓬面剪平即可。对于生长较好的茶树和采摘名优茶的地区,可在第一批春茶采摘后,再进行第三次定型修剪,夏秋茶打顶养蓬。
幼龄茶树经过3次定型修剪后,茶树高度为50-60厘米,树幅70-80厘米,树冠迅速扩展,已具有合理的骨架,即可适当地留叶采摘。第5年至第6年即可采摘春茶,前期多采名优茶,中期提前结束采摘,在上次剪口上再提高5-10厘米进行整形修剪,使树冠略呈弧形,即可正式投产。
2.轻修剪。轻修剪是成龄采摘茶园为保持树冠平整和适当控制树高常用的修剪措施。轻修剪包括修面和修平两种方式:修面是剪去树冠表层3-5厘米的枝叶;修平只剪去茶树冠面上的突出枝条,平整树冠。轻修剪多用于培养平面树冠的茶园,一般每年1次。手采茶园用篱剪或弧形修剪机,将树冠剪成弧形;机采茶园使用与采茶机相匹配的修剪机,以便形成适合机采的采摘面。
轻修剪最好在春末夏初和秋末进行,春茶前轻修剪对春茶萌动期有一定的影响,对分枝较密、发芽较早的品种,如龙井43、菊花春和碧云。新梢萌动期推迟5-9天,一芽二叶展开期推迟2-7天;而对分枝较疏、发芽较迟的贵州苔茶影响不大。所以,从名优茶采摘的角度看,不要在春茶前轻修剪;但对于冬季有冻害的茶园,宜选择在春茶前30天左右进行轻修剪。
3.深修剪。深修剪又称回剪,是一种树冠改造的措施。成龄茶园经多年轻修剪和采摘后,树高增加,树冠面上出现许多密集而细弱的“鸡爪枝”。这种枝条水分和养分运输不畅,容易枯死;由于枝条细小,育芽能力弱,发出的新梢瘦小,对夹叶多,从而致使茶树长势衰弱、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这时就必须采用深修剪,剪去“鸡爪枝”,降低树冠高度,复壮树势,提高茶树育芽能力。
深修剪以剪除“鸡爪枝”为原则,一般剪去树冠表层10-15厘米的枝叶。一般安排在春茶或秋茶结束后进行。茶树深修剪后,新形成的生产枝略有增粗,育芽能力有所增强,为控制树冠高度,应与轻修剪相配合。一般深修剪后应每年或隔年轻修剪1次,轻修剪2-3年后深修剪1次。如此反复交替进行,可使采摘面上较长时间保持旺盛的生长枝,延长茶树的高产优质年限。
4.重修剪。重修剪主要用于控制树高,更新复壮树势。茶树经过多年的采摘和多次轻、深修剪,上部枝条的生长活力逐渐降低,表现为发芽力不强,芽叶瘦小,对夹叶比例增多,茶叶萌发各轮次的间隔期延长,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对于这类树冠需要进行重修剪恢复树势,一般成龄茶园4-5年重修剪1次。目前,对于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的茶园,为控制树高,也需要每年重修剪1次。
重修剪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修剪的高度,二是修剪的时间。重修剪高度是离地40-50厘米剪去地上部树冠,千万不要剪得太低,否则影响产量。重修剪要求在春茶结束后立即进行,越早越好,对于长江中下游茶区,最迟不要迟于6月10日。因各种原因未能在此前修剪的则推迟到下年进行,或改为深修剪。
对于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培养立体树冠的茶园,春茶结束后进行重修剪,此后根据茶树长势对树冠整形。对于茶树长势良好,重修剪后长出的新生枝条达到40厘米左右,则在7月20日左右在上次剪口基础上提高20厘米再进行1次修剪,然后任其生长;对于生长势较弱,重修剪后长出的枝条不足30厘米,或不会长出小分枝的茶树不需在重修剪后再进行修剪。总之,手工采摘春茶的立体树冠茶园要求越冬时有密度较高的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枝条,但枝条上的越冬芽又没有萌发;如果重修剪茶园新生枝条在越冬时已有很多细小的分枝,则这种茶园需要在7月中下旬在原剪口基础上进行第二次修剪。高山茶区及白叶1号、黄茶等品种7月中旬不需要整形修剪。另外,7月中下旬的整形修剪应特别注意天气,连续高温干旱时切忌修剪,在高温缓解后才能进行,如果迟于8月10日,则不要再进行第二次整形修剪。
对于培养平面树冠的茶园,当新梢长到30厘米以上,新梢基部5厘米左右半木质化时,在重修剪剪口基础上提高10厘米左右进行1次修剪(一般在6月底7月初),然后可正常采摘。对于第二年春茶机采的茶园,重修剪后任其生长,到10月中下旬离地70-80厘米剪平。
5.台刈。台刈是针对树势已经十分衰老的茶树,枝干枯秃,多数枝条丧失育芽能力,叶片稀少,有的枝条上布满苔藓或地衣,根系吸收能力差,即使增施肥料,也很难提高产量的茶园。台刈时离地5-15厘米剪去地上部全部枝叶,重新养蓬。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极大多数成龄茶园不要进行台刈,因为台刈后生长的枝条细而密,很难培养骨干枝,对茶叶产量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另外,经常台刈的茶树树冠矮小,茶园裸露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影响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骨干枝粗壮,生育能力较强的茶树,不要轻易台刈,而宜采用重修剪改造树冠。
6.边缘修剪。对于树冠覆盖度较大的成龄茶园,除进行正常的轻修剪和修平外,每年进行1次边缘修剪,即剪去茶行间的部分枝叶,保持行间有20厘米左右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和茶园通风透光。边缘修剪切忌过重,否则不仅影响茶叶产量,而且容易滋生杂草。
三、茶树修剪的配套技术
修剪会给茶树带来短暂损伤,茶树修剪后,必须加强茶园培管。茶树修剪后要注意肥水管理,采养结合,并适当采取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才能使茶树修剪后恢复快、生长好,从而达到修剪之目的。
1.加强肥水管理。合理的肥水管理是保证茶树剪后树势复壮和高产优质的重要条件,如在缺肥少管的条件下修剪,茶树养分消耗加速,反而会加快树势的衰败,达不到改树复壮的目的。为了保证茶树根部有足够的养分供应自身及地上部的再生长,需要有足够的营养供应。修剪前应施入较多的有机肥或复合肥,一般每15亩地施商品有机肥4500-7500千克,或高浓度复合肥(NPK总养分45%)600千克左右;或在修剪后待新梢长到一芽二叶时,及时施肥。
2.留养采摘相结合。幼龄茶树骨干枝和树冠骨架的形成主要依靠3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后的茶树分枝和叶片少,应任其生长,只留不采;第二次定型修剪后,只打顶30厘米以上需要剪去的枝条,留养夏秋茶;第三次定型修剪后可少量打顶轻采,以留养为主。对于春茶后深修剪的茶树,剪后茶树树叶面积锐减,应留养1季夏茶,秋茶适当打顶轻采;对于树势较弱的茶树,则夏秋茶均应留养;对于重修剪和台刈的茶树,夏秋茶留养。台刈茶园还应定型修剪2次,切忌为追求眼前利益,进行不合理的早采或强采,从而影响修剪的效果。
3.及时防治病虫害。对于重修剪或台刈的茶树,特别是南方种植的乔木型大叶种,最好用波尔多液或杀菌剂涂抹剪口,防止剪口感染;在新梢再生阶段,对为害幼嫩新梢的病虫,如茶蚜、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细蛾、茶卷叶蛾和芽枯病等必须及时检查防治,以确保新梢正常生长。
本版稿件内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