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湖州:践行“两山”理念当标兵

  □本报记者 李曜清
  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近年来,湖州在“两山”理念引领下,不断探索创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致力人与自然和谐等,许多方面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创造了许多广为称道的宝贵经验。
  自2月下旬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湖州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带动富民增收。
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换代
  南浔区菱湖镇是著名的“渔都”。6万亩桑地和11万亩鱼荡相连相依,当地的桑基鱼塘系统还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日渔都更兴盛。
  菱湖的盛素红,是湖州“跑道养鱼”第一人。2013年6月,她率先引入“跑道养鱼”设备,将传统的池塘放养改成集中在流水槽里养殖的新模式。
  从刚开始的一窍不通,到如今成为专家,盛素红的养殖规模已扩大到316亩,建了22条“跑道”,日产商品鱼200多公斤。“根本不担心销路。今年要再扩养二三十亩,并注册自己的商标,打出品牌。”盛素红告诉记者,她还带动了周边几十个养殖户从事“跑道养鱼”。
  据菱湖渔业协会会长沈学能介绍,该镇现有水产养殖面积7.5万亩,“跑道”设备有134条。“运用‘跑道养鱼’设备,改变了低、小、散和易造成污染的状况,实现了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记者从湖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该市将重点做大渔业首位产业,做强茶叶、水果、蔬菜、湖羊特色产业,做稳粮油、蚕桑传统产业,做精花卉、中药材等新兴产业。
  长兴紫笋茶是千年贡茶。自1979年恢复试制成功以来,紫笋茶在长兴涅槃重生。特别是近年来,通过老茶园改造、标准化茶厂建设、品牌创建等,茶产业已成为长兴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之一。
  在紫笋茶核心产地水口乡,记者见到了“大唐贡茶”的技术负责人王圣海。这家企业生产的水口牌紫笋茶,在京、沪等大城市很受欢迎,今年产量将突破1.5吨。“今年的春茶卖到了每公斤500元,我们准备再扩大生产规模。”王圣海说。
  长兴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拓展紫笋茶品牌发展之路,全县茶厂均完成了优化改造。今年政府层面将继续组织茶企赴外地参加相关展会,推行“母子”商标管理模式,不断提升长兴紫笋茶品牌。
集聚新动力壮大新业态
  春来农事忙。吴兴区八里店镇的梦田源·城市农业总部经济产业园,正在有序建设中。在已建成开放的“梦田园·梦工厂”玻璃温室内,采用水培(无土)技术培育的蔬菜,长势喜人。
  整个产业园占地308亩,总投资1.2亿元,今年12月可完工。除了城市农业产业链研发、展示、推广馆群,还有涵盖种植、水培、养殖、苗品等业态的农业综合服务馆。梦田源还创立了“MAII农创孵化器技术体系”,瞄准农业产业科研创新、技术互动、产业链延伸等领域,积极引入和培育科创企业。目前招商工作已同步启动。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据了解,湖州今年将继续积极引进农业“大、好、高”项目,推进金融合作,加快产业基金项目落地。大力推动农业龙头企业挂牌上市,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南浔菱湖的知名农企“庆渔堂”,致力于搭建综合性物联网平台,从养殖、销售、融资等环节重构渔业生态。自从用上了这个平台技术,章利恩跟其他众多水产养殖户一样,尝到了物联网模式下高效便捷养鱼的甜头。
  据悉,通过“庆渔堂”的智慧水产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水质在线监测、移动巡查、增氧联动调控、鱼情分析、病害预警防治等,节能降耗省人力。企业负责人沈杰表示:“我们将利用该技术全面升级1.7万亩鱼塘的科技服务,完善监控平台系统,探索出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双鱼塘微水循环生态养殖标准。”
  近年来,湖州市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成效明显。德清、长兴已建成智慧农业云平台,德清还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数字农业试点创建县。近日,湖州全市成功实现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全覆盖,成为全国地级市中的唯一。今年,湖州将继续大力实施农业物联网“12345”工程,通过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水产养殖等传统农业创新发展。
育人引才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湖州通过不断激发农村各类创业主体活力,培育青年人才,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从而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盘古文创”公司老总蒋晓锋,大学毕业后在城市从事设计工作。直到2015年,偶然接触到一个田园风格的设计项目,激活了他的田园情结,毅然辞职回归农村。
  在吴兴区妙西村,蒋晓锋建设了一个小型乡村综合体“谷堆乡创”,把一座破旧厂房改造成创业基地。在这里,既有咖吧、酒吧等,也有工匠、花艺、刻板画等传统手艺展示,还提供乡村创业策划规划、人才孵化、技术指导等多项服务。如今,蒋晓锋已把业务拓展到了台州,甚至山东等地。目前,他正在和埭溪镇五石坞村合作,谋划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乡村振兴发展,最缺的还是人才,特别是能够连接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带头人。”蒋晓锋坦言,“我们的工作,就是把乡村的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施展才华。”
  34岁的创客沈良,在老家南浔双林镇向阳村建立了泥鳅养殖和育种基地。经几年努力,已闯出了一番名堂,他的“稻鳅共生”循环农田创业项目,发展到了宁海、余姚两地,年产值达150万元左右,带动了家乡产业发展、乡亲增收致富。
  这几年,沈良每年都会免费带3个徒弟,还把一些水塘让给他们养殖。至今,已带出了沈斌泉等10位徒弟。沈良表示,等“稻鳅共生”模式成熟后,将把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乡亲,形成更大规模化养殖,整合资源打造生态泥鳅品牌,抱团拓市。“湖州将大力实施‘乡创客培育’工程,加快引进农村发展紧缺急需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新培育180名乡创客,培育认定1600名新型职业农民和6000名农村实用人才,更好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