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湖州:践行“两山”理念当标兵

  □本报记者 李曜清
  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近年来,湖州在“两山”理念引领下,不断探索创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致力人与自然和谐等,许多方面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创造了许多广为称道的宝贵经验。
  自2月下旬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湖州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带动富民增收。
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换代
  南浔区菱湖镇是著名的“渔都”。6万亩桑地和11万亩鱼荡相连相依,当地的桑基鱼塘系统还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日渔都更兴盛。
  菱湖的盛素红,是湖州“跑道养鱼”第一人。2013年6月,她率先引入“跑道养鱼”设备,将传统的池塘放养改成集中在流水槽里养殖的新模式。
  从刚开始的一窍不通,到如今成为专家,盛素红的养殖规模已扩大到316亩,建了22条“跑道”,日产商品鱼200多公斤。“根本不担心销路。今年要再扩养二三十亩,并注册自己的商标,打出品牌。”盛素红告诉记者,她还带动了周边几十个养殖户从事“跑道养鱼”。
  据菱湖渔业协会会长沈学能介绍,该镇现有水产养殖面积7.5万亩,“跑道”设备有134条。“运用‘跑道养鱼’设备,改变了低、小、散和易造成污染的状况,实现了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记者从湖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该市将重点做大渔业首位产业,做强茶叶、水果、蔬菜、湖羊特色产业,做稳粮油、蚕桑传统产业,做精花卉、中药材等新兴产业。
  长兴紫笋茶是千年贡茶。自1979年恢复试制成功以来,紫笋茶在长兴涅槃重生。特别是近年来,通过老茶园改造、标准化茶厂建设、品牌创建等,茶产业已成为长兴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之一。
  在紫笋茶核心产地水口乡,记者见到了“大唐贡茶”的技术负责人王圣海。这家企业生产的水口牌紫笋茶,在京、沪等大城市很受欢迎,今年产量将突破1.5吨。“今年的春茶卖到了每公斤500元,我们准备再扩大生产规模。”王圣海说。
  长兴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拓展紫笋茶品牌发展之路,全县茶厂均完成了优化改造。今年政府层面将继续组织茶企赴外地参加相关展会,推行“母子”商标管理模式,不断提升长兴紫笋茶品牌。
集聚新动力壮大新业态
  春来农事忙。吴兴区八里店镇的梦田源·城市农业总部经济产业园,正在有序建设中。在已建成开放的“梦田园·梦工厂”玻璃温室内,采用水培(无土)技术培育的蔬菜,长势喜人。
  整个产业园占地308亩,总投资1.2亿元,今年12月可完工。除了城市农业产业链研发、展示、推广馆群,还有涵盖种植、水培、养殖、苗品等业态的农业综合服务馆。梦田源还创立了“MAII农创孵化器技术体系”,瞄准农业产业科研创新、技术互动、产业链延伸等领域,积极引入和培育科创企业。目前招商工作已同步启动。
(下转第2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