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流量来临,供给侧当如何发力

  过去3年的时间里,阿里巴巴经济体的助农平台以不同形式培养了超过10万名“农民主播”。“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瓶颈得以解决,走上网络平台迎接着滚滚流量,变身“爆款”的贫困地区农产品能否真正成为贫困群众赖以致富的支柱产业?一些地方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讲述了“爆款”背后的故事,其中有经验值得推广,更有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短板”需要补齐。
确保品控让“网红”名副其实
  龙安柚是大自然给四川广安人的馈赠。广安区龙安乡群策村是龙安柚的发源地,群策村村支部书记冯宗华说,群策村800多亩果园的柚子自从2016年搭上电商扶贫的快车后,再也没有愁过卖。最好的柚子,四个一箱加运费卖到119元还供不应求,“有的经验丰富的老果农,一年靠柚子收入十六七万元没有问题。”
  但并非所有的“龙安柚”都可以能够撑得起“爆款”的品质。同样处于“甜橙适宜区”的广安区其他几个乡镇,龙安柚的价格一直上不去。当地村民分析原因,这些乡镇的龙安柚种植普遍集约化程度低,导致种植和管护标准不统一,加上有些间种了柑橘等,串花现象难以避免,果子在外形、颜色和口感上就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就算短暂借势,在网上火一波,也没有办法维系长期的好价格,以及线下的大批量走货。”
  农业农村部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在整理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的案例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在电商上卖火了的扶贫农产品,要持续富民,一定绕不过标准化生产这一关。要引进龙头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并利用农村电商,进行品牌管护和搭建销售平台,面对滚滚而来的流量,就是面对大量的网民监督,这时候尤其要重视品质把控,不能让少量劣质农产品坏了好不容易打出来的招牌。”
健全冷链物流让“爆款“安全抵达
  2018年,40余名网络达人共同发布98篇关于古蔺县脆红李的推广文章,3天时间内,文章点击量超过200万,网销脆红李42381单,超过21万斤。古蔺县县长陈廷俊在抖音上为乡亲们的脆红李代言的视频更是刷爆了朋友圈。但同时,也有些购买了脆红李的网友留言说,“果子寄到已经开始烂了,我接受了,但是不太开心。”
  贫困地区的一些农产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爆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地处偏远,产品并不被大多数消费者所熟知。产品的“独特性”“新奇性”本身就具备吸引流量的属性。但如何让“新奇”和“新鲜”同时到达,可能这个痛点的解决,比打造一款网红产品更具有挑战性。
  农业农村部负责产销对接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网红农产品往往在一个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流量,物流体系的结构性短缺就有可能给刚刚培育起来的特色扶贫农业产业造成影响,一来,希望消费者能够给这些正在成长中的产业一点时间,二来当地政府和各帮扶力量应当在流量来临之时做好应对方案,尽量调配组织好各类资源,帮网红农产品一起度过并且利用好“风口”。
  “流量”过后更要留住人心
  今日头条平台上的“巧妇9妹”甘有琴,通过拍摄原汁原味的农家短视频走红,进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帮乡亲们预售出了十万斤水果。从“巧妇9妹”的店铺卖出去的水果,不仅规格统一,还大多配发了一次性水果开果器,山区老乡的热情体贴和产品的精细标准同时得以体现。不仅如此,“巧妇9妹”更是十分看重粉丝们的评论,每天成千上万条的评论,她尽量回复的同时,还把粉丝们的建议及时结合到视频的制作和产品的改进中去。
  今日头条扶贫达人训练营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扶贫训练营每期免费招收1000名学员,但真正能够拿到毕业证的,最多只有二分之一。而真正在网络平台上成为扶贫达人的,数量就更少,“打造网络爆款的要素,不仅仅是大山里的好山好水,还要求我们的农民朋友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更要适应商业生态。”
  电商扶贫专家、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向东认为,越贫困的地方产业链越粗放,在产品、供应链上承接能力不具备,需要在供给侧上去提升自己,去适应网络带来的流量红利,“贫困地区无论是农产品还是农旅服务,都存在着大量升级创新的空间。要让好风光给人们留下来了还想来的好印象,还需要乡亲们在服务品质上多做提升。”
(摘自《农民日报》 郭少雅/文 2019年4月1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