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新乡贤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傅守祥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尚贤”“重能”的优良传统,形成独具地方魅力和特色的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社会维系基层社会运转的主导力量,承载着“乡土中国”乡村治理的重任。
  当前,对于传统乡贤文化,我们要结合新时代特征,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要积极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除了“离土乡贤”,新乡贤也指那些当今乡村公认的民意领袖们,他们享有公共话语权,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群众很信任。许多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也是这样的乡土精英。他们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群众,形成了根植乡土、贴近生活、影响广泛的乡贤文化。我们要发挥这些乡村“草根”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是一场艰苦而漫长的跋涉,不仅需要资金、政策、人才,也离不开乡土文化灵魂的代代相传。乡村振兴的一项要义在于文化,文化传承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如何结合乡村实际,传承、弘扬与创新乡贤文化,实现传统乡贤文化向现代新乡贤文化的转变,重构乡村文化并助力乡村振兴,是值得不断思考和力行的。
  对当下建设新乡贤文化,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乡贤应体现“公共精神”。以服务于大众的主观意识,对“乡民”起到良好的道德示范效应。二是新乡贤应顺应现代法治。从角色功能而言,新乡贤是借助非正式制度的民俗、道德、习惯、传统等资源参与治理,但要树立法治精神。三是新乡贤应引领地方经济。面对现代化的飞速进程,新乡贤要运用自己的学识、阅历、智慧和技能使自己和周边的人富裕起来。
  新乡贤不仅为乡村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内驱力。当然,新乡贤文化的培育与建设,既要有开放的视野,也要有不可或缺的底线思维;既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等市场鼓励措施调动积极性,同时又要避免完全的功利化。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既要积极提倡、正面鼓励与有效保护各类新乡贤的“义举”,又要严防各类乡村恶霸或黑恶势力的出现。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