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康,三国时魏末著名的诗人与音乐家、养生学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稽康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的官职。他为人耿直,藐视封建礼教,憎恶权贵。司马昭曾想拉拢稽康,但稽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于皇室一边,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稽康,又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当时太学生三千人曾请求赦免,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稽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时年仅39岁。
魏晋之时,养生之学大兴,但当时有两种对立的思想: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使人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针对这种现象,稽康提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论可及的看法。稽康身处乱世,但崇尚老庄,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诀窍。他认为,人之所以能长寿,在于平时注意在细微之处保养自己。这就好比“为稼于汤之世(当时天下大旱),偏一溉之功者,必一溉而后枯,而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稽康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后颇有心得,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他积极提倡“绥以五弦”的音乐养生法。在著作《养生论》中,提出“导养得理”可以长寿的论点。
稽康提出,养生要形神兼养,但重在养神。他认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而中医学也认为人以神为根本,神灭则形灭,可见其抓住了养生的根本。他还提出养生要重一功之益,慎一过之害,全面进行。他认为万物禀天地而生,后天给予的养护不同,寿命也不尽相同,勿以益小而不为,勿以过小而为之,防微杜渐,提高预防,积极争取长寿。
嵇康还告诫养生者要有信心,坚持不懈。还要以善养生者为榜样,积极吸取好的养生方法,清心寡欲,守一抱真,并“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就可以“与羡门比寿,与王乔争年”。
关于药养,嵇康主张运用药物可辅助人体适应自然变化之规律,有益于养性。他说:“纳所食之气,还质易性”,服食灵芝类药物可以调养性情,饮用甘美的泉水可以滋补脏腑。关于食养,他认为:“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强调节制饮食是食养的法则。“滋味煎其脏腑,醪醴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并指出“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他辩证地指出服用药食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告诫人们要正确服用药食。他的这些主张对养生健身很有指导意义。
马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