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维军
杭州市余杭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重要论述的发源地之一。在推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余杭区始终把城市和乡村作为平等的发展主体,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为主线,不断完善政策支撑、强化要素保障、创新发展路径,推动“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本文结合余杭区“三农”发展实际,对余杭区探索乡村振兴特色道路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具体路径。
余杭区推进乡村振兴的优势和“短板”
近年来,余杭区在“三农”发展上积累了一定基础,并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展开了有效探索。
在产业振兴上,以农业“两区”建设为抓手,打造“百园农业”,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在人才振兴上,率先出台“三农”人才新政,推进“五个一”工程,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科技人才服务队等,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在文化振兴上,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2018年再次蝉联全省公共文化绩效评估第一名;在生态振兴上,探索建立绿色GDP考核体系,是全国最早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县(市、区)之一,形成“美丽城区+美丽集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的新格局;在组织振兴上,出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配套制定“富村惠农双十条”等新政,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广小古城村基层治理经验,基层民主协商在乡村落地生根。
当前,余杭区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具有六个方面优势:一是“三农”有历史。余杭区拥有五千年良渚文化、两千年运河文化和一千年禅茶文化,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重要论述的发源地之一。2003年4月15日,习近平在余杭区调研时提出了“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民富才能全省富、农村稳才能全局稳”的经典论述。二是区位有优势。余杭区三面拱卫大杭州,有着融城发展的独特优势,承接都市外溢效应、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更有条件。三是产业基础好。在信息经济带领下,余杭区现代农业走在前列,农产品电商、民宿(农家乐)等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四是经济实力强。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居省市前列,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居全省第二,完全有能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是城乡差距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居全省最低行列,农民幸福指数高。六是政策保障优。针对“三农”领域出台了“富村惠农双十条”等多个重量级的扶持政策,含金量、覆盖面均全省领先,得到各级业务部门的点赞。
但余杭区也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仍相对薄弱,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还较低;二是农村环境整治任重道远;三是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继续深化;四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闲置资源盘活难;五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稳固。
余杭区打造乡村振兴排头兵的具体路径
对照余杭区“追求高质量,争当排头兵”的目标,通过分析余杭区“三农”发展现状,探索提出在“三农”领域打造新时代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排头兵的总目标,具体就是要全面振兴农村产业,全面打造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全面塑造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全面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全面创造农民群众的富裕生活,推进“产、村、人、文”全方位融合发展,实现富美田园乡村与繁华都市新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一)产业兴旺,要走“三产”融合之路。一要稳定,坚持农业基础不动摇。实施新一轮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行动,建设提升“菜篮子”基地,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道路,继续巩固提升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成果;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
二要转型,让产业找到效益。算好“补短板、降成本、增效益、去库存”的“加减乘除”四法:做“加法”补短板,以农业“两区”建设为载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人才培养、农业金融服务、农业保险扩面;做“减法”降成本,通过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完善农业园区分类管理、“腾笼换鸟”机制;做“乘法”增效益,推进农业“三品一标”建设,培育农业品牌,培育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乘数因子”;做“除法”去库存,引导培育健康的农产品供销平台,强化互联网营销手段,解决农产品“卖难”。
三要融合,加快全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延伸功能,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农事体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生态宜居,要走绿色发展之路。一要统筹规划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大花园”战略,系统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区(县)、示范镇(街)、精品村和美丽庭院示范户“四级联创”。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划,把特色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农民住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与村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二要筑牢生态底线。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湖长制、田长制。全面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落实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打好环境整治组合拳。
三要全面提质增效。要“一村一韵”“种”文化,“一村一品”育产业,“一村一景”树特色,集中打造体现余杭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样板村。(三)乡风文明,要走文化繁盛之路。一要推进“细胞培育”“道德建设”工程。以“文化余杭”建设为抓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生活文明程度。深入推进农村道德讲堂、文化志愿服务等系列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乡村学校青少年宫等文化阵地建设。
二要推进“移风易俗”“成风化人”工程。大力倡导“十不”行为规范,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和“美丽庭院”创建、“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传播“乡贤文化”“好人文化”。
三要推进“乡愁记忆”“文化振兴”工程。深入实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振兴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耕文明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组织开展传统民俗活动,促进传统工艺振兴。(四)治理有效,要走“三治”融合之路。一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支部建在网格上的组织设置优势,广泛开展“建最强支部、做最美党员”创建活动,进一步强化村党组织和网格支部对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骨干力量的掌控力,扩大党在农村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二要强化基层协商平台自治作用。推进农村“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广基层民主协商“小古城经验”,推进村规民约新一轮修订,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
三要强化乡村综合治理稳定作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始终保持对农村各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
(五)生活富裕,要走全民幸福之路。一要突出“消薄”,壮大村集体经济。指导督促镇(街)尽快制定和完善村集体经济发展“一镇(街)一方案”,咬定3年内所有村经营性收入都达到70万元以上的目标,千万百计走出增收节支新路。
二要突出转型,提高经营性收入。吸取“重资产”运营和盲目扩张教训,加快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村经联社和当地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房屋使用权等通过折股量化参与民宿、电商、农业园区、养生养老等农村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三要突出民生,保障均等化服务。围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让农民更加均等享有就业、居住、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
作者系杭州市余杭区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