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专版

稻鳅共生轮作模式

  •   稻鳅共生是一种将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它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稻田养殖泥鳅是指对水稻田进行改造,套养一定量的泥鳅,发挥泥鳅松土、供肥等作用,实现稻鳅共生循环经济。
    1.稻田的基本条件
      地势平坦,坡度小,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雨季不涝的田块;土质以保水力强的壤土为好,且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呈酸性或中性(pH6.5-7),泥层深以20厘米为宜。稻田养殖面积不宜太大,3亩以内为宜,面积过大会给生产管理带来不便,投饵不均,起捕难度大,影响泥鳅产量。
    2.水稻品种的选择
      适应直播的品种。应是耐肥力强,矮秆、抗倒伏、生长期长、高产优质、抗病性能好的品种,选择中稻或晚稻为宜。尽量避免在水稻生长季节施肥洒药。
    3.稻田改造
      (1)防逃工程。加固增高田埂,设置防逃板或防逃网,防逃板深入田泥20厘米以上,露出水面40厘米左右,或者用纱窗布沿稻田四周围拦,纱窗布下端埋至硬土中,纱窗布上端高出水面15-20厘米。在进出水口安装60目以上的尼龙纱网两层,纱网夯入土中10厘米以上,两层拦网起防逃作用。
      (2)鱼沟和鱼凼建设工程。在田间开挖鱼沟,根据《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SC/T 1135.1-2017)要求,开挖面积占比在10%以下。鱼沟可挖成一字、十字、田字、井字等形状,深宽各35厘米,鱼凼设在进排水口附近或田中央,做到沟沟、沟凼相通,不留死角。鱼凼的面积根据需要可以为长方形、圆形等,深40-60厘米,面积占稻田面积的3%-5%,凼底可铺一层塑料板或者网片,方便捕捞。鱼凼、鱼沟的主要作用是可以作用泥鳅避暑防寒,施肥、用药的躲避场所,方便集中捕捞,还可以作为暂养池。
      (3)进排水系统。建设独立进排水系统,进水口要高于水面约20厘米,在田埂的另端,进水口的对角处,设排水口和溢水口,这样在进水、排水和溢水时,能使养鳅池中形成水流,均匀流过稻田,并充分换掉池中的老水,增加池中的新水。排水口要与池底铺设的黏土层等高或稍高,并在进、出水口加设用尼龙网片或金属网片制成的防逃网,防止泥鳅逃逸,溢水口设置于排水口上方,也要设置防逃网。
    4.稻田的结构形式
      养鳅稻田的结构形式目前有4种,即沟凼式、田塘式、沟垄式和流水沟式。
      (1)沟凼式。在稻田中挖鱼沟、鱼凼,作为鱼的主要栖息场所,一般按井字、十字等形挖掘。鱼沟要求分布均匀,四通八达,有利于泥鳅的生长,宽35厘米、深20-30厘米,鱼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10%。
      (2)田塘式。田塘式是在稻田内部或外部低洼处,开挖鱼塘,鱼塘与稻田沟沟相通,沟宽、沟深均为50厘米,鱼塘深1-1.5米,占稻田总面积的10%,鳅在田、塘之间自由活动。
      (3)沟垄式。将稻田周围的鱼沟挖宽挖深,田中间也间隔一定距离挖宽深沟,所有深沟通鱼凼,鳅可在田中自由的活动。
      (4)流水沟式。在田的一侧开挖占总面积5%左右的鱼凼,挨着鱼凼开挖水沟,围绕田的四周,在鱼凼另一端水沟与鱼凼相通,田中间隔一定距离开挖数条水沟,均与围沟相通,形成活的循环水体。
    5.施肥与消毒
      (1)在放种前对田块进行消毒。用生石灰25-30公斤兑水全田泼洒。
      (2)插秧前施足腐熟的有机粪肥作底肥。每亩施猪、牛粪100-200千克,繁殖培育天然饵料,促进泥鳅摄食生长。
    6.苗种放养
      (1)放养时间。在早中稻插秧完后即可放苗。一般选择在晴天的下午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防止损伤鱼体。
      (2)放苗方法。
      ①稻鳅共生模式。一般在插秧后放养鳅种,单季稻放养时间宜在第1次除草后放养;双季稻放养时间宜在晚稻插秧后放养,鳅苗放养密度为1万-1.5万尾/亩,规格均一度要好。
      ②稻鳅轮作模式。在早稻收割后,晒田3-4天,每亩撒米糠、菜籽饼150公斤,第2天施禽畜粪肥200公斤。施肥后,暴晒3-4天,使其腐熟,1周后,天然生物饵料比较充足时放苗。
      (3)苗种消毒。鳅苗在下池前要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杀灭鳅苗体表的病原生物,并使泥鳅苗处于应激状态,分泌大量黏液,下池后能防止池中病原生物的侵袭。鱼体消毒的方法是:先将鳅苗集中在一个大容器中,用3%-5%的食盐水或8-10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浸洗鳅苗10-15分钟,捞起后再用清水浸泡10分钟左右,然后再放入养鳅池中,具体的消毒时间视鳅苗的反应情况灵活掌握。放苗时要注意将有病有伤的鳅苗捞出,防止病原扩散,污染水体,引发鱼病。
      (4)放养密度。视鳅苗的规格、鳅池条件和技术水平而定。鳅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水源条件好,饲养水平高,则可适当多放。一般的放养密度为:规格3-4厘米/尾,放养密度为15-20尾/平方米规格5-6厘米/尾,放养密度为10-15尾/平方米;规格6-8厘米/尾,放养密度一般为10尾/平方米。
    7.日常管理
      (1)施肥。晒田翻耕后,放苗前1周左右,在鱼凼底部铺设10厘米左右的有机肥,上铺稻草10厘米,其上再铺泥土10厘米,做基肥,培育浮游生物。
      (2)施药。一是先将稻田喷施1/2,剩余的1/2隔1天再喷施。二是喷雾时,喷嘴必须朝上,让药液尽量喷在稻叶和叶茎上,不要泼洒和撒施。施药时间:阴天或晴天的下午4时左右。施药前必须准备好加水设备以便泥鳅中毒后能及时加水,施药后要勤观察、勤巡田,发现泥鳅出现昏迷、迟钝的现象,要立即加注新水或将其及时捕捞上来,集中放入活水中,待其恢复正常后再放入稻田。在兼顾泥鳅与稻谷两者的基础上,应注意:少施或不施农药,尽量使用物理方法(杀虫灯等)或生物农药杀虫,严禁施剧毒农药,用药时加深水位,分批下药,切忌将农药直接投入水中,应将其喷在稻叶上,在稻叶干后、露水干前喷洒效果最好;晒田时要把泥鳅赶到鱼凼,要始终保持鱼凼有水。
      (3)饲料投喂。一般以稻田施肥后的天然饵料为食,再适当投喂一些米糠等,1天投2次,早上和傍晚各1次。鳅苗在下田后5-7天不投喂饲料,之后每隔3-4天投喂米糠、麦麸、各种饼粕粉料的混合物、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田中泥鳅总重量的3%;具体投喂量应结合水温的高低和泥鳅的吃食情况灵活掌握。到11月中下旬水温降低,便可减投或停止投喂。
      (4)水质管理。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耐肥水,但是如果水质恶化严重,不仅影响泥鳅的生长,而且还会引发疾病。饲养泥鳅的水要保持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溶解氧要保持2毫克/升以上,pH保持在6.5-7.5
    (一般池塘养殖时间长均呈酸性,主要是氨氮含量增高)。
      (5)防逃管理。泥鳅善逃,当进排水口的防逃网片破损,或池壁崩塌有裂缝外通时,泥鳅便会随水流逃逸,甚至可以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另外在下雨时,要防止溢水口堵塞。
      (6)防病管理。高温季节定期加注新水,换掉老水,每半月1次。当水质恶化严重时,应定期用生石灰在鱼凼鱼沟泼洒、消毒,调控水质。
      (7)防生物敌害。在田埂四周外侧用网片、塑料薄膜等材料埋设防敌害(蛇、蛙等)设备,高度以青蛙跳不过为宜,一般为1米左右。到育苗后期在稻田上方还要架设用丝线等材料制作的防鸟网或者竖立稻草人。
      (8)水草移植。由于泥鳅苗种比较娇嫩,出膜后游动能力很差,所以在环沟中应当布置一些水草供泥鳅苗种下塘时附着栖息,同时水草还可以净化水质。水草一般选用苦草、轮叶藻等,移植面积占养殖面积的10%左右。如果水草过多生长,要及时捞除。水草移植时要用漂白粉消毒,杀死水草上粘附的鱼、蛙卵和水蛭等敌害生物以及病原体。
    8.泥鳅的捕捞
      (1)笼捕。一是在编织的鳅笼中放诱饵捕捉。二是将塑料盆用聚乙烯密眼网片把盆口密封,盆内置放诱饵,在盆正中的位置开1厘米大的2-3个小洞供泥鳅进入而捕捉。
      (2)冲水捕捉。采取在稻田的进水口缓慢进水,而在出水口设置好接泥鳅的网箱,打开出水口让泥鳅随水流慢慢进入网箱而起捕。
      (3)干田捕捉。排干稻田水,捕捉泥鳅。
    9.注意事项
      (1)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适宜规模化发展,集中连片,方能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2)做好进排水设施改造,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3)增高加固田埂,防逃网要勤查补漏,防止泥鳅逃逸。
      (4)注重鱼米品牌打造和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线婷 周凡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怀燕
    稻鳅共生试验田中养殖的泥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