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即克氏原螯虾,2017年全国小龙虾养殖面积达1200万亩,产量112万吨,总产值2685亿元。小龙虾养殖已成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是新时代加快推进渔业绿色发展最具活力、潜力和特色的朝阳产业。稻田-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是指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利用水稻-小龙虾轮作共生原理,实现“一地两用、一水双收、种养共赢”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2018年我省推广稻田-小龙虾共作模式1.6万亩,亩均效益2000元以上。
1.田间工程
一般以50亩左右为1个单元。稻田塘埂用土加高至高出田块30cm以上,四面开环沟,环沟面宽3米、底宽2米、深1.5米,根据《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第 1部分:通则》(SC/T 1135.1-2017)要求,环沟面积占比约为6~8%。稻田田埂内侧用塑料薄膜或网片构建防逃栅栏,高60-70厘米,底部10-20厘米埋入泥土中。3月上旬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清塘消毒,杀灭田塘内有害病原菌。稻田的进、排水口设防逃网。在田塘进水口要用60—80目的筛网过滤进水,并用清塘净等杀灭杂鱼、鱼卵等有害水生动物。
2.水稻生产管理
水稻选择抗病虫害、抗倒伏且耐肥性强的早熟晚稻品种,6月上旬,亩用种量常规稻3-3.5公斤、杂交稻1-1.5公斤,集中育秧,可采用机插,密度以30厘米×20厘米为宜,每穴一本。移栽后逐渐加水,田面水深控制在15-20厘米。对于已养虾一年以上的稻田,由于稻田中已存有大量稻草和小龙虾,腐烂后的稻草和小龙虾粪便为水稻提供了足量的有机肥源,一般无需施肥。而对于首次养虾的稻田,可以根据水稻生长情况,每亩施尿素10-15千克。
3.小龙虾养殖
(1)苗种放养。初次养殖,可在3-4月每亩放养虾苗30公斤,规格400只/公斤左右,并在8-9月份根据小龙虾实际存塘情况补充一定量的幼虾,规格150只/公斤左右。如放养抱籽虾,一般在傍晚进行,放养后及时用碘制剂等对水体消毒。(2)饵料投喂。小龙虾食性杂,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以傍晚为主,占到全天投喂量的60%-70%。日投饵量可占小龙虾体重的3%-5%。在环沟内设置食台,方便观察龙虾摄食情况以调整投喂量。(3)水草管理。3月开始在环沟内种植伊乐藻,伊乐藻种植面积占环沟30%为宜;夏季水面设浮框放养水葫芦,面积应为环沟面积的30%—50%为宜。(4)水质管理。水稻移栽前一个月,逐渐降低水位至沟内水深2/3处,让虾汇聚到沟内,便于集中捕捞和水稻移栽;种稻时提高水位,使田面水深保持15-20厘米;7月中下旬降低田面水位适当搁田,以促进水稻根系深扎避免倒伏;9月中下旬逐渐降低水位,使田面干燥,便于水稻收割,同时沟内水位也逐渐降至一半,促使小龙虾进洞。水稻收割后,加水至田面水深20-30厘米,稻茬经水淹及微生物作用后可作小龙虾饵料。水稻播种前,每半月每亩用生石灰3-5公斤全池泼撒,调节水质。根据水质情况,半个月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5。此外,遇到连绵阴雨天也要注意适时换水。(5)捕捞销售。捕捞方式为地笼捕捞。尽早放苗、尽早起捕,既能取得较好的卖价、又能降低病害发生风险;9月前后,捕大留小,出售部分成虾,大部分留存,作为来年早春苗种。(6)病害防治。小龙虾病害较少,主要是白斑病和纤毛虫病,重在预防,可每半个月按10公斤/亩的生石灰量兑水泼洒水面消毒,改善稻田环境。水稻合理稀栽及良好稻田水环境可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害发生。小龙虾等甲壳类水生动物对化学农药敏感,水稻病虫害防治不能使用化学农药,可以采取性诱剂、杀虫灯等物理防控措施控制。
实行“稻-小龙虾共作模式”后的丰收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