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2016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养殖模式,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湖北、安徽、江苏等省,以及我省湖州市、嘉兴秀洲区、绍兴越城区等都出台扶持政策,大力促进当地稻渔共育生态种养模式的发展。我省渔业、农技推广系统积极开展示范推广,为有效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报今日刊发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的5种主要模式,旨在为广大种植养殖户提供技术遵循和指导。
稻渔综合种养指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轮作系统,通过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从生态学上讲,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引进鱼(鳖、虾、鳅、蟹)种群后形成的、以稻、鱼(鳖、虾、鳅、蟹)为主导生物的共生生态系统。我国稻田绿色种养历史悠久,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稻田绿色种养才发展为一种渔业产业模式。稻田绿色种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阶段(1953-1980年)、技术体系建立阶段(1981-1993年)、快速发展阶段 (1994-2006年)、转型升级阶段(2007-20010年)和新一轮高效发展阶段(2011年以后)。“十二五”以来,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在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生态友好等方面的效应,我省渔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联合养殖产业主经过技术创新、品种优化和模式熟化,稻渔综合种养走出一条特色明显、产业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初步构建起一个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产业链,是经济上划算、生态上对路、政治上得民心,值得推广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目前,我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从单纯“稻鱼共生”,逐步形成稻鱼、稻虾、稻鳖3大类典型模式,还有稻鳅、稻蟹、稻螺等其他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各地因地制宜,进一步本地化,特色明显。据统计,目前我省稻鱼综合种养面积30余万亩,遍布除舟山以外的10个设区市。其中,推广稻鱼模式26万亩,亩均产水稻408公斤、商品鱼36.9公斤,亩均效益2109元。丽水、温州两地发展规模居全省前列,占该模式总面积85%,推广稻鳖模式1.5万亩,亩均产水稻420.8公斤、商品鳖96.3公斤,亩均效益8544元。湖州、宁波、嘉兴三地发展规模居全省前列,占该模式总面积62.4%。推广稻虾模式2.96万亩,亩均产水稻446.7公斤、虾类72.9公斤,亩均效益3508元。湖州、嘉兴、绍兴三地发展规模居全省前列,占该模式总面积71%。另外,我省还发展有渔菜共生模式3.8万亩,主要分布在湖州、嘉兴、台州等地。池塘种稻0.81万亩,主要在湖州、杭州和嘉兴等地有示范推广。
现将我省主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与技术介绍如下:
稻鳖共生模式
稻鳖共生是一种高效生态的种养结合模式,为我省首创。实践证明,稻鳖共生每亩稻田可收获稻谷500公斤以上,中华鳖150公斤以上,一般每亩产值上万元,利润在3000元以上,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了“政府要粮、农民要钱”的矛盾。稻鳖共生模式基本不用农药和化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还优化了土壤结构,提升地力。由于整个生产过程中基本不用化学投入品,生态、绿色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可控,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健康。通过在稻田中开挖一定面积的沟坑,并适当加固抬高田埂进行稻鳖共生,实现了一地双收,有效拓展了生态渔业空间,被称为稻渔综合种养的“浙江模式”。
1.工程改造
(1)种稻鳖池改造。每口池面积在10亩以上,池底泥土保持稻田原样,只平整不挖深。根据《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第1部分:通则》(SC/T1135.1-2017)要求,暂养池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8-10%。四周挖深30厘米,浇灌混凝土防漏防逃。上面采用砖砌水泥封面,地面墙高1.2米,能保持水位1米。进排水渠分设,进水渠在砖砌塘埂上做三面光渠道,排水口由PVC弯管控制水位,能排干池水,排灌方便。(2)稻田改造。以不破坏耕作层为前提,在稻田四周加固、夯实田埂,田埂截面近直角并在内侧用水泥浇筑,或四周修筑堤埂,不渗水、不漏水。田埂或堤埂高度以0.8-1米为宜,方便蓄水;顶面宽40-60厘米,防止各稻田的养殖鳖相互间爬行混杂,影响科学饲养。若条件许可,进排水水渠设在堤埂中间,并在稻田相对成两角的田埂上留有进排水口,方便排灌。进水口用60目的聚乙烯网布包扎;排水口处平坦且略低于田块其他部位,设一栏水阀门方便排水,并设聚乙烯网拦防止中华鳖逃脱。沟坑的开挖。养鳖稻田沟坑数量视稻田的面积大小确定,位置紧靠进水口的田角处或中间,形状呈长方形,面积控制在稻田总面积的 10%之内,深度50-70厘米。四周可用条石、砖或其他硬质材料和水泥护坡。
2.水稻选择
一般选用单季稻为好。中华鳖养殖过的田块较肥,水稻品种选择以水稻高出稻田平面40-50厘米,生育期偏早、耐肥抗倒性高、抗病虫害能力强、且高产稳产的早熟晚粳稻品种为宜。宜选择栽植分蘖数大的、比较壮实的秧苗,适时早栽;适宜插秧时间为4月底至5月中旬,10月底水稻收割,能实现有效避虫。
3.中华鳖放养
中华鳖放养时间可以选择水稻种植之前或之后。如稻田亲鳖种养模式一般在5月初先种早晚粳稻,宜手工插秧。5月中下旬放养亲鳖。稻田商品鳖种养模式分两种:先鳖后稻模式一般于4月上旬种植水稻(为防止鳖毁坏秧苗,预先将中华鳖圈养在坑内过冬),插秧株数为1株;先稻后鳖模式一般在5月底至6月上旬种植水稻,插秧株数为2—3株;7月中上旬放养从温室转移出来的中华鳖;稻田稚鳖培育种养模式一般在6月下旬种植水稻,7月下旬放养当年培育的稚鳖。在水稻收割后至11月底不再投饲,准备冬眠。
4.养殖管理
一般稻田亲鳖种养模式亩放养数在 200只左右,放养规格为每只0.4-0.5公斤。稻田商品鳖种养模式亩放养数在500只左右,放养规格每只为0.2-0.4公斤。稻田稚鳖培育种养模式放养当年孵化的幼鳖数可提高到1万只/亩。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干法清塘,清塘后表层土用拖拉机翻耕1次,暴晒消毒。科学投饲,日投喂两次,上下午各一次。采用冬季进水,在处理池中进行过滤消毒。平时少换水或不换水,防止病害传染和减少养殖污染。常年保持水位稳定,为鳖创造安定的环境。坚持每天早晚巡塘各一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勤记养殖日志,做好记录。
5.注意事项
(1)鳖病防治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中华鳖放养前要用15-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5-20分钟,或用1.5%浓度食盐水浸浴10分钟。稚鳖放养时要注意茬口衔接技术,温差不宜过大,否则易患病。将经消毒处理的稚鳖连盆移至田水中,缓缓将盆倾斜,让鳖自行爬出,避免鳖体受伤。(2)水稻病害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选用抗性品种,实施健身栽培、选择合理茬口、轮作倒茬、灾情期提升水位等措施做好防病工作。(3)防敌害。及时清除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驱赶鸟类。如有条件设置防天敌网和诱虫灯。
浙江清溪鳖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稻鳖共生模式”,实现生态与效益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