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当前脱贫攻坚四个难点需引起重视

  □刘守英
  第一,贫困户贫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些贫困户很难带动。笔者在一次云南的调研中,跟一个贫困户聊,问他到底缺什么?政府做得怎么样?该贫困户翘着二郎腿听着地方小调,说不出什么来。还有一次在贵州毕节调研,有个负责帮扶的人讲,他负责3户,其中一户很难带动,有一次下雨,帮扶对象打电话给他说屋子漏雨了,床被漏湿了。他立马赶过去,发现是他自己把床移到漏雨的地方,是有意为之。这些案例反映出的问题值得反思。我们经常讲穷则思变,但是人若遇到各种挫折,可能会导致麻木感。我们对贫困户进行干预时可能需要想得更深一点,现在很多干预措施还是偏表面、偏外在。
  第二,扶贫政策的连续性需要深入研究。不要指望一个政策、一个阶段就能解决贫困。尤其是最后剩下来的这一批贫困人口,往往不是简单的原因导致的贫困。可能是因为孩子上学,可能是因为经济活动受挫,还可能是各种复杂的原因。所以,精准扶贫在总体上通过攻坚,可以将贫困群体往上拉一个台阶。但要使这些人真正持久地摆脱贫困,既需要想办法激发和培育他们的内生动力,也需要政策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第三,关于贫困地区的产业需要更有针对性的研究。一些地方搞产业扶贫,但没有好好琢磨在如此贫困的地区产业如何发展起来,也出了一些荒唐事。比如有些地方养羊、养奶牛等,最后发现并不是真养,而是为了联手套取扶贫资金。从调查来看,乡村的产业结构如果不改善,仅仅靠简单的农业经济活动,是很难富裕起来的。
  第四,精准扶贫的特殊群体值得关注。对于最后剩下的这批贫困户,精准扶贫予以了充分关注。但是,贫困地区农民的分化问题需要细致研究。精准到户以后,接下来要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目前已露头的特殊群体就是乡村里的老人。这些老人原来在农村务农,现在也出不去,之后他的孩子和孙子出去了,这就导致整个乡村的老人在不能动以后感到极度绝望,这也是未来贫困和返贫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