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杭州: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区

  编者按:
  新时代豪情澎湃,新征程天高地阔。我省各地认真践行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真抓实干,探索创新,奋力推进广大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蹄疾步稳,卓有成效。
  今年初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努力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全省各地雷厉风行,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凝聚精气神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近来,本报特派记者就此进行了实地走访,撰写了一组报道。
□本报记者 唐豪
“杭州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是包含了城市和乡村的世界名城。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城市的繁荣,没有乡村的独特韵味就少了杭州整体的别样精彩。”杭州市领导掷地有声的话,体现在具体的举措中。“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区”,杭州上下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进展喜人。到去年底,已建成市级精品村76个、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线12条、风情小镇14个,全市农村电商销售额达到128亿元,农家乐(民宿)经营收入68.96亿元。眼下,该市正高水平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八美”建设、乡村“三个六”产业发展等,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定不移当好全省排头兵。
产业融合,撬动农村发展新支点
  “雪后独来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又到一年采茶季。建德市新安江街道岭后村,天羽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山上,忙碌着采茶人的身影。公司总经理欧阳立民告诉记者,自从市里打造“建德苞茶”区域公用品牌以来,公司的效益有了明显的提升,现在鲜叶的收购价至少提高了30%,最早一批的鲜叶甚至高达400元/公斤。
  “建德苞茶从去年春发布区域公用品牌开始,市里便制定了包括品质、工艺、质量等的系列标准,并开展了一系列采茶、制茶、悟茶等活动。”市农业农村局茶叶站的郝国双说,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目前在本地的市场占有率已扩大到80%。
  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推进着产业迅速壮大,也让农村经济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
  在桐庐县横村镇白云村,盛开的油菜花,吸引了不少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游客。刚接待孙女士等上海游客入住的王华告诉记者,村里优良的山水环境都是财富,他投资开办的民宿“芸菁溪墅”,去年收入近50万元。
  “青山绿水成了白云富民强村的最大资本。”村党委书记林雪标介绍,村里推出了“环境入股”,村里对前来投资的企业,以“环境”作资本折持股份10%,在企业盈利后进行分红。“这10%的分红,将作为村庄更好服务企业的运转资金和村民的分红。”林雪标说,出租房子的村民,每年还有二三十万元的租金收入。
  据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市还将重点提升粮油、蔬菜、茶叶、竹笋、畜禽、水产六大传统产业,做优花卉苗木、中药材、蜂业、水果、干果、农家特色小吃六大特色产业,做强乡村民宿、农村电商、智慧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运动休闲六大新兴产业,前景看好。
整合资源,激活集体经济新动能
“脱贫摘帽的梦想,要成为现实了!”杭州临安区太阳镇太源村党总支书记卢文杰,今年的工作劲头异常高。
  早在2009年,太源村将凌家和串坞两个自然村的30余户村民迁移下山,腾出的老旧房收归集体。这次,村里拿出其中尚好的22幢泥木旧房,加上流转周边山地经营权,以资源入股、利益分红的方式,与临安民宿行业协会合作,共同建设九龙翠谷高端民宿。“其余的老房进行宅基地复垦,村里能拿到30万元/亩的补助资金,民宿项目以租赁土地的形式,每年可为村里带来30万元以上的经营性收入。”卢文杰说。
  整合村庄现有资源,挖掘深层次潜力,从而创造更多的收入和财富。这样的事例,在杭州有不少。
  桐庐旧县街道母岭村村民钟海珍,今年开始,除了每年一两万元的副业收入,还有一笔额外的打工收入——来自于她卖村里农产品的提成。走进母岭村,农户庭院、田野山坡,几乎都是桂花树;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一张二维码,手机扫一下,便可购买该村的农产品。
  村党总支书记邵双林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卖桂花树苗,近年来树苗价格低迷,集体收入大幅缩减。2016年,村里开始制作桂花酒、桂花糕、桂花茶……去年,通过销售桂花产品,村集体收入了80万元,利润25万元。短短两年,便摘掉了“薄弱村”的帽子。“当时建厂投入的200多万元借款,今年能全还清,还能有盈余。”邵双林说。
  实践出真知。村集体经济要“消薄”,要通过盘活资源、搞活产业、建活机制等方式,加快把资源变成资产,把资产变成资本,提高可持续增收的能力,从根本上增强造血功能。据介绍,杭州市正持续发力,着力打好村级集体经济消薄、低收入农户增收和协作帮扶攻坚战,确保农村与城市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复兴文化,创树文明乡村新形象
  时近中午,杭州萧山区河上镇璇山下村的夕阳红餐厅里,20多位老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吃中饭。2块钱的一荤一素,伙食还不错。
  这是村里的“晚晴家园”老年食堂,是由全村人捐款办起来的。张贴在食堂门口的“捐助名单”,详细记录了村民的捐建情况:瞿亚芳捐款3600元,孙国刚捐电视机1台,孙仙元捐红砖200块……甚至还有提供油盐酱醋的等等。
  餐厅的工作人员,几乎全是自愿者。食堂院子的爱心公示栏里,展示着当月的志愿者服务日程表,志愿者多达数十人。村主任孙国刚告诉记者,志愿者们还有QQ群、微信群,只要喊一声,有空的人便会来到餐厅帮忙。
  璇山下村以“晚晴家园”为平台,传承慈孝文化,整体提升了村民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尊老敬老、乐于奉献精神的弘扬,让乡村更温暖、更宜居。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则凭着“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的民主协商精神,使村庄发展得红红火火。
  去年,小古城村钱4组的协商议案,是建设一条沟渠、一个抽水机埠,用于农田灌溉。“今年春节后,我们村民小组提出了新的议案,现在已经在实施中了。”组长施德丙说。
  “只要事关村庄发展的事,大伙儿都会聚在一起商量着办。”村党委书记林国荣告诉记者,小古城村通过完善民主协商机制,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探索出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民主治村模式,深受各方点赞。
  文化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灵魂。去年秋的第一个“农民丰收节”,成为了杭州农民的重大文化节日,弘扬了丰富多彩的祈丰收、庆丰年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他们将继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文化供给质量,挖掘弘扬优秀民俗文化,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乡村“三治融合”特色化,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