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春暖花开,小虫儿“化蛹成蛾”要来捣乱

绿色防控:给小蛾子布下“天罗地网”

  •   □本报记者 葛勇进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春雷始鸣,万物复苏,在阵阵春雷声中萌芽生长的,不仅仅是农作物,还有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各种小虫子,也开始出土为害农作物。被称为“钻心虫”的二化螟(成虫俗称“蛾子”),便是为害水稻最为严重的害虫之一。除危害水稻外,二化螟还可危害茭白、玉米、高粱、油菜、麦类等作物以及芦苇、稗草等禾本科杂草。
      调查越冬的虫源基数是预测当年二化螟发生轻重的重要依据。3月上旬,省植保检疫总站对全省二化螟越冬基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省越冬后二化螟稻桩平均残留虫量1.2万头/亩,虽然低于去年同期,但仍具备偏重发生的虫源基数。因此,今年二化螟在我省大部分稻区仍可能偏重发生、部分稻区大发生。
      近日,省植保检疫总站制定并发布了2019年水稻二化螟全程绿色防控的技术方案,给二化螟布下“天罗地网”,为水稻生产构筑生态屏障。
    二化螟危害有多大
      与大多数在土壤里越冬的昆虫不同,二化螟主要是幼虫在水稻残留稻桩上越冬。收割后的稻田,有的还剩有稻茬,这些稻茬便是二化螟幼虫越冬的“住处”,二化螟大多数是以幼虫越冬而后化蛹,到4月份春暖花开时,破蛹而出,在刚刚栽下的水稻秧苗上产卵,幼虫时为害水稻。二化螟在水稻分蘖期为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为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可造成水稻减产 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
      近年来,我省二化螟发生范围广,为害严重,水稻损失较大。据统计,全省2010-2018年二化螟发生面积年平均达1000万亩次左右,其中2010年发生最为严重,为害面积达1600万亩次。二化螟在我省每年发生3-4代,其中温州地区能发生完整4代,其它地区年发生3代半,在单双混栽稻区为害较重。
    绿色防控织“天网”
      近年来,我省坚持综合治理,运用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狠抓越冬代,压低虫口基数;加强虫情监测,抓住关键时节,科学使用高效、低风险农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强度,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保障水稻生产、稻米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除了使用农药,还可以借助“一物降一物”的自然生态法则,营造种群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用绿色防控技术来抑制病虫害,不仅能有效减少农药用量,而且可以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灌水翻耕杀虫蛹
      二化螟生长过程中有个不食不动休眠期,叫化蛹期。此时,对稻田进行翻耕并灌水,能够淹死大量活蛹,可以减少70%以上有效虫源量,极大地减少下一代螟虫的发生程度,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灌水杀蛹”的适期一般在3月底至4月中旬,此时正是越冬代螟虫化蛹高峰期。对冬闲田、绿肥田进行翻耕,将残留稻桩、稻草翻入土中,并灌水淹没
    (低茬收割或粉碎稻桩的稻田,也可直接灌深水,淹没稻桩),保持7-10天,杀灭越冬代虫蛹,降低虫口基数。
      诱蛾扑火自取亡
      飞蛾扑火,这个成语大家都应该知道,指的就是飞蛾自己主动扑到火上,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飞蛾扑火的原因就是昆虫有趋光性。因此,在水稻上利用二化螟等害虫的趋光性原理,使用杀虫灯可将害虫诱到灯下,用电击等技术杀死。
      利用天敌来治虫
      天敌昆虫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有益生物,通过捕食可有效地控制害虫。与使用化学农药相比,利用天敌昆虫来防治害虫,不仅在生产源头上减少或避免使用农药,保护环境,而且使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从而保障农作物安全生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赤眼蜂是二化螟的天敌,在稻田二化螟成虫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或螟黄赤眼蜂,可有效防治二化螟为害。采用此法时,每亩稻田设置5-8个释放点,每隔3-5天释放一次,每次释放1万头赤眼蜂,并根据每一代二化螟虫情,释放2-3次。蜂卡放置高度以分蘖期高于植株顶端5-20厘米、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厘米为宜,抛撒型释放器可直接投入田间。
    “谈婚论嫁”性诱杀
      昆虫性发育成熟后,要进行求偶交配。而昆虫性信息素是昆虫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信息物质。利用现代技术,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特殊吸引力的性信息素诱芯,结合诱捕器配套使用,在田间释放,诱集和诱捕雄性昆虫,从而使害虫产卵量和孵化率大幅度降低,达到防治的目的。
      应用性信息素诱杀二化螟应从4月初开始,即从昆虫越冬代成虫羽化始期开始,全程应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雄性成虫,需大面积连片使用,平均每亩设置1个性诱捕器,诱捕器放置高度为诱捕器底部高于地面50-80厘米,每个性诱捕器间距25米左右,采用外密内疏的布局方法,区域内非稻田同样放置。宜选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长效诱芯,及时更换诱芯。
    “鲜花香草”也杀敌
      诱虫植物和显花植物也是绿色防控二化螟的有效手段之一。香根草就是一种诱虫植物。研究发现,香根草挥发的物质对二化螟等害虫而言,极具诱惑性。也就是说,相对于水稻,它们更喜欢香根草的“香味”。因此香根草能诱集二化螟雌虫在其上大量产卵,但香根草体内的活性物质却能毒杀害虫,因此在香根草上孵化出的幼虫不能存活。在稻田机耕路或田埂两侧种植香根草,诱集二化螟产卵,可以大大降低螟虫的虫卵数量。种植时,香根草丛间距应保持3-5米,行间距50-60米。
      种植显花植物,为天敌赤眼蜂提供蜜源,也就是培育“敌人”的“敌人”,也可较好地防治二化螟。在田埂种植芝麻、大豆或撒种草花等显花植物,确保水稻生育期有显花植物,为寄生性天敌提供蜜源,以保育天敌种群发展和增进天敌的控害功能。此外,单双季稻混栽区提倡集中连片种植,尽量避免插花种植,减少二化螟桥梁田,也可较好地降低二化螟的虫源。
    链接:
    科学用药,安全用药
    “防虫不见虫、防在卵高峰”。虽然防治二化螟最好的方法是无须使用农药,但由于二化螟的发生期与早稻苗情相吻合,螟蛾一般集中在秧田、大田产卵,当二化螟基数高、蛾量大,防控形势严峻时,还需要依靠农药药剂来防治水稻二化螟,尽管目前药剂的使用存在害虫抗性原因,省植保检疫总站建议,在掌握“安全用药”和“科学用药”两大原则前提下,采用科学的施药技术,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安全的农药。《2019年浙江省水稻二化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方案》中强调,今年重点防治对象:早稻田和单季稻秧田的一代二化螟、超级稻上集中危害的二代二化螟、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穗期二化螟。在防治适期上,防治二化螟,分蘖期于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时用药,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当代卵盛孵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
      在防治药剂选用上,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Bt)、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等生物药剂,化学农药要根据当地二化螟抗药性水平和药剂筛选结果选用高效、低风险药剂,如:乙多·甲氧虫、阿维·甲虫肼、氯虫苯甲酰胺(高水平抗药性稻区慎用)。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一季水稻多次单一使用同一药剂,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慎重使用有机磷类农药。施药时可在药液中加入有机硅、d-柠檬烯、激健等助剂,增强药剂黏着、扩散和渗透性能,提高药效,减少农药用量。
    石春华全省2010-2018年二化螟发生面积(万亩次)
    农民在进行灌水翻耕杀虫蛹。
    稻桩成为二化螟的栖息场所。
    图片由省植保检疫总站石春华提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